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一節 強大的阻力

字體:16+-

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使清廷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身穿鎧甲、手持大刀長矛或是拿著火器的天朝勇士輸給了英夷,“天朝”的顏麵喪失殆盡。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事物隨著戰事的推進悄然發生著改變,漕運是最早受到這種衝擊的體製之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圖

戰爭期間,道光帝多次降旨,強調長江對漕運的重要性,認為瓜洲係南方五省漕糧總匯,扼要之地,命兩江總督牛鑒小心防護。牛鑒回奏,瓜洲以下礁沙眾多,即便是長江沿岸的漁船也不敢輕易下水,那麽可推斷夷船也不敢輕易在瓜洲行進。道光帝對此表示讚同,並用朱批回複:“覽奏深慰廑念,仍著小心防範。”曆史無情地證明,這些全為無稽之談。中國通馬理遜早就向英軍統帥獻計,漕運以江寧為咽喉,英軍隻需盤踞江麵,阻絕南北,即可要挾清廷;否則揚言密招漢奸,挖衝高家堰堤,“計更無不得請者”。耆英等人借機恐嚇道光帝:“傳聞英人有戰若不勝,即遣漢奸偷挖高堰之信,禍患尤不可問。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請,以保大局。”由於早有進入長江、切斷漕運的戰略企圖,英軍沿長江一線猛攻,占領鎮江後立即派艦隊封鎖運河口,將當時的近700隻沙船阻斷,切斷了與北方的商業聯係。事實上,英國早已有精細打算。有人分析,其侵入長江,“其意即在扼中國交通之衝要,借以要挾”,且鎮江未陷以前,英軍即以船封鎖運河北口之瓜洲,“可知其斷絕漕運之毒計,早決於未至鎮江以前也”。盡管此年的河運漕船已先期運抵通州,美國學者還認為,正是因為英國軍隊“通過占領運河和長江交匯處的南京,切斷了運河,從而為鴉片戰爭迅速有結果作出了重大貢獻”。

簽訂《南京條約》雙方代表合影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