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年,曾繁盛一時的唐朝大廈終傾,朱溫取代唐朝稱梁,開啟了中國曆史又一個新的紀元。此後的53年間,大抵以長江為界,北方前後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5個王朝,合稱“五代”;南方則或前後相繼,或同時並存著吳、吳越、南唐、南平、南漢、閩、楚、前蜀、後蜀9個割據政權。加之位於今山西的北漢,合稱“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上文學藝術最為暗淡的時期之一。唐中葉以來愈演愈烈的武人政治,不僅在國家層麵上造成了藩鎮割據、政權頻繁更迭、武將專權的局麵,更直接導致了社會文化的衰落。直至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中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宋”,中國曆史才在離亂之後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此後的300年間,中華大地政權林立,戰爭與和平交替上演,民族交往頻繁,對外貿易昌盛,社會充滿前所未有的活力。
時代的變化鮮明地映照在文學藝術領域。自北宋建立,不獨中國政治由武治為主向文治為主轉變,傳統文化與藝術也獲得了新生。在統治者“重文輕武”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的傳統文人迎來了大發展的時代。自宋太祖立下“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之法”貫穿兩宋。在此基礎上,科舉製迅速發展。文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進而成為宋朝官僚階層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文官治國”的大環境下,士大夫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參政熱情空前高漲。“他們以國家的棟梁自居,意氣風發地發表政見。‘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是宋朝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風貌。”[1]由北宋而至南宋,縱使山河破碎,難複當初,文人們依舊以一己之力堅持承擔家國重任。政治地位崇高的他們,作品中亦洋溢著鮮明的個人情感與強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