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家的科學: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曆史透視

第十一章 科學博物館的收藏:藏品、文化與製度三者關係的建設

字體:16+-

羅伯特·巴德

導論

科學博物館的藏品是世界上最好的。這種說法既真實,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科學博物館的藏品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確實是毋庸置疑的。從古埃及的測量儀器到最新的電子設備,科學博物館擁有超過25萬件的文物藏品。這些藏品涵蓋了科學、工程學、運輸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發展曆史和發展現狀,而其中不乏一些個人藏品(如詹姆斯·瓦特個人實驗室中的數千件物品)。

關於藏品的類別存在的爭議更大。自20世紀以來,歐洲各地相繼建立了與之範圍相似的博物館,這種結合更像是對文化多樣性的繼承,如“自然博物館”或“國家曆史博物館”。然而,在科學博物館出現之前,許多博物館建立的目的隻是為了展現人們對曆史或發明創造的尊重。相比之下,科學博物館自19世紀80年代建立之初起,就一直是個現代化的機構。它一直致力於借鑒曆史經驗來了解我們自身文化創造力的現狀,並且為未來的發展照明道路。如何將曆史與當代結合,將科學與技術結合,作為先驅者,早期的科學博物館隻有一個例子可以參考,那就是巴黎工藝博物館。盡管兩個博物館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與巴黎工藝博物館不同的是,科學博物館的重點在於科學而非技術。而在隨後的發展中,管理者們反複尋找那些能夠在科學與技術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博物館,但是卻很難找到。即使是最接近科學與技術平衡點的位於慕尼黑的德意誌博物館,也達不到很好的平衡。

科學博物館收藏的創始人、專利局官員伍德克夫特,在其1864年的官方報告中闡述了他的文物收集策略。他提出了一種定位於20世紀工業革命豐富遺產所在位置的考古技術。[1]近150年後,我們可以通過考古的方式接近這些文物藏品。這個過程揭露了一段跨越近代文化多個層次進行考古探究的誘人曆史。希望和夢想、失望和勝利就像車床和星盤一樣明顯。這些藏品不僅僅揭示了科學博物館是以機構的形式存在的,也展現了科學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體現了資助者、觀眾以及將這些文物重現天日的相關機構工作人員的價值觀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