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J.T.莫裏斯
1919—1984年,臨時展覽(又稱專題展覽)是科學博物館展覽的一大特色。1911年貝爾實驗室的報告大力提倡臨時展覽,其認為臨時展覽是“一種使博物館能跟上當今時代變遷的方式”。[1]第一次臨時展覽在1912年舉行,主題是航空學知識。[2]正如麥金托什在“科學博物館專題展覽”手冊中的描述:
截至1926年,科學博物館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展覽及一些紀念日慶祝活動,且都在相當適當的規模和適合該主題的展廳中進行,但也會產生一個問題:必須移動永久展品來讓出空間,有時會引起勤奮好學的經常來訪觀眾的抱怨。[3]
1928年東樓正式開放後,臨時展覽的數量大幅增加。裏昂提出了一種新的展覽形式,目的是讓公眾對國家研究機構正在進行的工作產生興趣。[4]
然而,對科學博物館來說,臨時展覽依然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科學博物館既能夠滿足外部機構進行活動展示的需求,又能得到這些機構的支持,也不會因此影響到常設展廳的正常運行。1932年,受上一年英國玻璃技術學會成功舉辦“現代玻璃技術”展覽的影響,裏昂向谘詢委員會做了一個題為“博物館政策”的論述:
科學博物館的展覽朝著工業化方向發展可能並且應該是有用的,在確保不會將臨時展覽轉變為普通的商業展覽的情況下要增加對工業的應用。各行各業從業人員都參觀過科學博物館,但各行業高層人員對科學博物館並不熟悉。科學博物館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後者的興趣,從而與他們合作來探索科學博物館幫助工業發展的新方式。我期待未來的政策向著卓有成效的趨勢發展。[5]
全行業研究協會(在商業中保持中立)是該領域的先驅,它與英國毛紡織研究協會和英國有色金屬研究協會在1927年聯合舉辦了一場臨時展覽。在化學工業協會(塑料部門)和英國塑料模具行業協會的支持下,塑料行業在1933年6月舉辦展覽——“塑料材料及其用途”,這是第一個舉辦行業展覽的產業集群。[6]很快,1935年,國有企業帝國航空公司(後來的英國航空公司,現在的波音公司)舉辦了第一個由企業主辦的展覽——“帝國的航線”。科學博物館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滿足外部機構的期望,進而獲得一些展覽對象和支持,但其所需的工業資金流則難以實現。盡管如此,截至20世紀70年代末,使用科學博物館的空間舉辦臨時展覽,而不使用科學博物館的資金和策展人的服務已成為一個權衡後的策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