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聞寫作可長可短,形式也多種多樣,但要在有限的截稿時間內交代清楚何人、何時、何地、多大年齡、因什麽原因去世、葬禮情況以及生平、成就,已經很不容易,那些“大人物”聲名顯赫、經曆曲折,尤其難寫,何況報道還得吸引人,這對記者是一大挑戰。
在優秀記者的筆下,訃聞可以成為一種藝術。《紐約時報》記者阿爾登·惠特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以寫名人訃聞而著名,被稱為“壞消息先生”和“恐怖先生”。有人評價說,他對死者人物性格的描寫,出神入化,能使其“複生”。
那麽,該怎樣采訪和寫作才能達到惠特曼的境界呢?
一、采訪
(一)生前采訪
惠特曼常常在一些著名人物在世時就對他們進行采訪,以獲得生動的第一手材料。他通常事前把一些名人的訃聞寫好,放在卷宗裏,不時增添、修改。對有的人物,他會同時準備兩篇,其中一篇是生動的特寫。一則關於惠特曼的故事廣為流傳:惠特曼為準備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訃聞,在其83歲那年專程去密蘇裏的獨立城登門拜訪。見到這個專為別人準備“後事”的記者,杜魯門打趣地說“我知道你為什麽跑到這裏來”。
提前為名人準備訃聞,是一些大報、通訊社的習慣做法,這樣可以在名人去世後立即發稿,爭取時效,同時,也有充足時間對報道反複進行修改,力爭事實更準確,評價更恰當。
(二)采訪家屬、親朋好友、故舊
有的記者擔心,死者的家庭正處於悲痛之中時采訪他們是否合宜。從實踐來看,這不是個很大的問題。隻要采用適當的方法,死者的家人親友是願意向人們分享他們的記憶或傾訴他們的感情的。他們或許會給你講述一段死者童年大難不死的經曆,或許會憶起他的某樁軼事、趣聞、曾經說過的有意思的話,這些都會使記者訃聞中的人物性格鮮明、生動感人、富有情趣。同樣,記者可以向親友核實一些事實。此外,深入采訪會幫助記者掌握分寸,對死者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對訃聞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