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南宋才趨於圓熟的史書體例——“紀事體”,是最古老的講故事的方法之一。這種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故事情節的敘述方式,要訣在於一開頭需要為後麵的精彩或神秘的故事埋下伏筆,讓這些線索勾起聽者的好奇,然後講的人從故事開頭一直講到結尾,把**保留到最後。“賣關子”是這種體裁最常用的技巧。因此,本身沒有離奇的情節,或者足夠特殊的、具有吸引力的戲劇性材料,若采用“紀事體”這種架構來展開,很容易流於平淡。事無巨細的“流水賬”常常令讀者或觀眾因遲遲看不到事情的結局而失去耐心,這就是為什麽使用這種體例的新聞報道遠不如使用“倒金字塔”多的緣故。
通常,講故事不僅僅是為了好玩或者消磨時光。許多曆史文化、經驗教訓、道德倫理,通過這種輕鬆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采用“紀事體”的新聞報道通常更關注事件過程而不是事情的結果。讀者從報道中需要獲得的信息和啟發,通過詳述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揭示出來,這是“紀事體”與“倒金字塔”體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意義、評論含而不露因此是其特色。
美聯社就中美建交對台灣當局造成的衝擊所寫的一篇“紀事體”式報道,就兼具上述特點。
【美聯社12月19日電】題:美中建交震驚台北
對於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突然決定承認北京一事,最感意外的莫過於他派駐台灣的大使。
上星期五,正當昂格爾大使興致勃勃地參加美國商會舉辦的聖誕舞會時,一個助手要他去聽電話。
這個個子矮小、皮膚黝黑、緊皺著眉頭的外交官離開舞廳時的時間是夜間11時整。
他在四五分鍾後回來時,原先情緒輕鬆的昂格爾像是變成了另一個人。
當昂格爾和他的妻子鑽進他們的黑色官方轎車時,他說:“但願我聽到的消息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