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相比,中國的調查采訪報道出現較晚。而根植於電視媒介的調查采訪報道在20世紀80年代才略顯端倪。
1980年中央電視台開播《觀察與思考》節目,這是中國電視新聞中較早進行深度報道的欄目,其中播出過不少調查性的報道。例如節目第2期采用偷拍的辦法報道了“公車私用”現象。
我國電視媒介大規模調查采訪報道的出現起始於1993年中央電視台新聞欄目的改版。
1993年5月1日,早間新聞節目《東方時空》創辦,其中的小欄目《焦點時刻》是一個社會焦點類欄目,開始一些調查性報道的嚐試。
1994年4月,中央電視台又推出了新聞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焦點訪談》欄目中不少有影響的報道就屬於調查性報道。如《惜哉,文化!》《倉儲糧是怎樣發黴的》《小車難載高收費》等。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和民主政治的推進,我國新聞事業的話語空間進一步拓展,一批有責任感、使命感富於探索和創新精神的電視記者經過《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幾年來的成功實踐,開始了更深層次思考的調查性報道的探索。
正是在我國大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媒體和受眾雙重需要的情況下,《新聞調查》應運而生。1996年5月17日晚9點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新聞調查》播出第一期節目《宏誌班》。
由此為發端,調查性報道開始在中國的電視媒體上展示獨特的報道模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開播一年後,《新聞調查》打出“正在發生的曆史,新聞背後的新聞” 的廣告語,昭示世人《新聞調查》告訴你的是背後的新聞,的確令人振奮,這種追求和奉獻是在鍛造欄目的品質從而形成觀眾的期待感。“新聞背後的新聞”還給《新聞調查》尋到了一個合理的依據:我公布的是背後的東西,所以我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