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觀音聞色:音樂時光機

聖馬丁室內樂團與約書亞·貝爾音樂會

字體:16+-

時間:2010年6月24日

地點:國家大劇院音樂廳

曲目:貝多芬科裏奧蘭序曲;門德爾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獨奏:約書亞·貝爾);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終於聽到了聖馬丁的現場——這支可能是地球上最好的室內樂團。

開場是《科裏奧蘭》,狂暴的和弦響起的時候,我在一瞬間“閃回”了大學時代,那幾個徹底地分析《科裏奧蘭》總譜的晚上,每一個和弦、每一處配器都曆曆在目,每次現場聽到《科裏奧蘭》,我都激動得麵頰紅潤,好像回到了那個天天吃麵(當時住處樓下的麵館真是不錯)和掉在譜堆裏的日子、那個冬天凍得臉起皮的寒冷的小屋……好吧,回到現場。除了具有精湛的技藝,聖馬丁室內樂團還是一支非常具有現代意識的樂團,十分靈活。可以有明確的現場指揮,或是首席充當指揮,或是首席隻在必要的時候起領銜作用,或是完全沒有指揮。而這次的情況便是首席僅在有限的時刻給予盡可能少的領奏和指示,大部分時刻完全沒有指揮,依賴樂手間的配合。這不禁使人想起另一隻完全沒有指揮的樂隊——ORPHEUS室內樂團。

雖然在20世紀每支樂團都習慣性地傾向於用盡可能大的編製演繹貝多芬的交響作品,或是采用折中方案(60人~80人),但毫無疑問像今天聖馬丁樂團這種小規模編製的陣容(38人)更接近貝多芬時代的樂隊規模,細節也更為清晰,速度和節奏展現更為精準,特別是那些在大樂隊編製時模糊不清的木管聲部,此時此刻層次分明地展現出來,我的座位也幾乎是最好的位置。

弦樂精準,彈無虛發,萬無一失,整齊得像一把提琴,讓人無可挑剔。唯一的遺憾是:不夠狂暴和乖戾,對“科裏奧蘭”內心張力的釋放,感覺仍然不夠通透,有所節製。結尾的撥奏也不夠沉穩,給人草草收場的感覺,大概是開場曲的原因(這一印象後來得到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