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三節 士族的形成

字體:16+-

隨著儒學不斷地深入兩漢社會的各個層麵,以及儒學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在儒學圈中掌握著一定話語權的人(比如,精通某一部甚至幾部儒家典籍的學者)越來越多地在社會上嶄露頭角。在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人能夠將某部經書作為家學傳承下去,每一代子孫都精通這部經書,這就是累世家學。連續數代人都能利用家學獲得較高的文化和政治地位,甚至一直保持公卿的祿位,這就是累世公卿。累世家學和累世公卿相結合,使得這些家族逐漸在整個社會上都獲得了比較高的聲望,也就逐漸形成了門第(或者叫門閥),士族也就出現了。

對於門第,錢穆先生指出:“其最著者莫如孔子一家之後。”[2]隨後,錢穆先生列舉出孔家的情況,孔子五世孫孔順已做了戰國時期魏國的相,孔順之子孔鮒是陳勝的博士,孔鮒的弟弟孔子襄是惠帝時博士,還曾做過長沙王的太傅。子襄的孫子孔安國和孔安國的侄子孔延年都是武帝時的博士,孔安國還做過臨淮太守。孔延年之子孔霸,是昭帝時的博士,還曾做太中大夫。孔霸之子孔光經曆了漢成帝、漢哀帝和平帝三朝,是當時的名儒,官至禦史大夫、丞相,已經達到了三公的程度。從孔霸到孔子的二十世孫孔昱、孔融,孔家位列九卿或相當於九卿的就有53人,還有7人封侯。雖然在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中,孔家受到了牽連和打擊,孔融也因數次觸怒曹操被殺,但並不妨礙孔家成為當時的名門之一。

伏氏也是名門之一。經曆了始皇帝的焚書,到西漢建立之後,許多典籍都失傳了,但有些典籍在民間還有存留,但大多都不完整。濟南的伏生就曾將《尚書》藏在牆壁之中。漢朝建立後,伏生尋找所藏的《尚書》,已經散佚了一部分。伏生隻能依靠存留的殘篇在山東傳授《尚書》。到漢文帝時,朝廷搜求《尚書》人才,隻找到伏生一人。但此時伏生已經90多歲,無法應詔去長安。漢文帝命晁錯前往山東向伏生學習,才使得《尚書》得以流傳開來。兩漢所傳的三家今文尚書都是伏生傳下來的。即使是孔安國,也不得不跟隨伏生的再傳弟子學習《尚書》。伏生九世孫伏湛在光武帝時期位列三公,很得漢光武帝信任。東漢末年,獻帝皇後也是伏生的後人。伏家經曆兩漢400餘年,世代傳授經學,清淨不爭,門人弟子眾多,對漢朝經學,尤其是《尚書》的傳授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