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二節 大力倡導儒學

字體:16+-

西漢初年雖然是以道家無為而治的方針治國,但儒學卻一直在發展之中。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治國思想,國家官吏的選拔基本也以儒學為標準,這些都使得儒學逐漸普及全國,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東漢時期,在朝廷的大力倡導和民間的推動之下,儒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東漢建立之初,君臣中許多都有儒學背景。漢光武帝劉秀本人在王莽時期就到長安學習過《尚書》,但不過粗通其義。鄧禹13歲就能誦讀《詩經》,馮異通曉《左氏春秋》,馬援也曾學過《詩經》(齊詩),賈複學《尚書》,朱祐喜好儒學。這些人都位列“雲台二十八將”。因此,在東漢朝廷的上層,儒學是能得到普遍認可的,提倡儒學也必然會得到他們的支持。

劉秀本人更是崇信儒學。自西漢晚年以來,讖緯之說逐漸融入儒學之中,成為兩漢儒學的一大特征。讖是對將來吉凶禍福的一種預測,緯則是對儒家經書的五行化的神秘解釋。王莽建立新室,也曾多次利用讖緯。公元25年,當劉秀據有河北,已經成為實際上的一方諸侯之時,部將曾多次勸他稱帝,他都沒有同意。到5月,他有個名叫強華的同學從關中趕過來,向他進獻了一道《赤伏符》,上麵寫著:“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是說劉秀應該稱帝,以繼承漢朝的火德。劉秀接到這道符命,當即在鄗城南邊設壇準備登基。6月,劉秀詔告天下,自己因為得到了符命,上承天命,所以登基為帝。公元29年,劉秀巡幸魯地,命三公之一的大司空宋弘祭祀孔子,以表示朝廷對儒學的提倡。公元41年,劉秀解釋自己治理天下的方針,是用“柔道”,也就是以區別於法家思想的儒學來治國。公元43年,劉秀宣布改立劉莊為皇太子,所下的詔令便是援引《春秋》。公元55年,崇信讖緯的劉秀向天下頒布圖讖,實際上也是在變相地推廣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