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戰爭不斷,究竟發生了多少次戰役戰鬥,已經無法計算,隻能講述較大的、有代表性的戰事,以看出曆史發展的重要線索和階段。
一、齊魏桂陵之戰
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實行變法,開始強盛起來,到魏惠王時繼續改革。這時,齊國威王實行改革,齊國強大起來。不久,兩個強國之間就爆發了戰爭。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衛國入朝魏國,魏國便派大將龐涓率軍八萬,聯合宋、衛伐趙,包圍趙都邯鄲。趙國向齊求救。次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8萬救趙。孫臏分析形勢,認為魏國伐趙,精銳盡在國外,內部空虛,如果軍隊疾馳魏國首都大梁,那麽魏軍勢必回撤。這樣既可以解救趙國之圍,又可以乘魏軍疲敝而有收獲。田忌采納這個建議,派軍向南進攻宋衛之間的平陵(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40裏),同時又準備直驅大梁。進攻平陵的軍隊遭到失敗,孫臏便命輕快戰車向西直驅大梁城郊,同時又把軍隊分散,顯得兵員有限,力量不強。被激怒的龐涓輕敵,便放棄輜重,急行軍兼程趕來,到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遭到齊軍的伏擊而慘敗。
魏國攻趙期間,正在商鞅主持下實行變法的秦國乘機進攻魏國,在元裏(今陝西省澄城縣南)打敗魏軍,取得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齊軍打敗魏軍於桂陵之時,楚國也派軍隊救趙,攻取魏國的睢水(今之濉河)、濊水(即河南與安徽境之古渙水,也稱澮水)間地。形勢一度對魏國甚為不利。不過,魏國很快就扭轉了局勢,攻破了邯鄲。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聯合韓國軍隊,在襄陵(今河南省睢縣)擊敗齊、宋、衛聯軍,齊國隻得請楚國大將景舍出麵講和。次年,魏、趙在漳水結盟,魏國把邯鄲歸還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