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六章 老子和孔子

字體:16+-

春秋時期,隨著列國的崛起,周王的力量反倒逐漸衰落下去,周的文化影響也明顯減弱。對於周的文化和教育事業,過去,有所謂“學在官府”之說,指學術、教育、文化事業都由王室掌管。這時,在王室供職的官員逐漸離去,保存在王室的許多文化事業和典籍也隨之流落在野。老子是春秋後期周王室的史官,他憑著對周代禮教的深刻體會和認識,發現原來周人信奉的天有其嚴重的不足,周人以血緣原則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存在著尖銳的內在矛盾。於是,他便改用道來代替傳統的天作為終極存在,認為道包含了卑下和柔弱的內容,這些內容還有尊貴和堅強所不能戰勝的力量。他還提出了突破舊的宗法倫理樊籬的新的道德觀,實現了人類道德觀念的第一次解放。這些思想使古代的宗教觀念和道德觀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由於宗法組織開始解體,居於傳統貴族末流的士下降為平民,更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下層階級中有一些人的地位卻逐漸上升,導致社會上湧現出了大量的自由職業者——新型的士,其中以傳授、研習知識為職業的文士特別顯眼。正是他們的出現,才使思想界開始活躍起來,並產生了古代中國的聖人——孔子。在天子式微、王官失守的形勢下,孔子衝破了三代學在官府的傳統,招收學生,傳授禮儀知識,開創了曆史上的私人講學之風。他倡導“有教無類”,突破宗族樊籬,把教育從貴族推廣到普通平民那裏,使教育從貴族的特權轉變為平民大眾也可享受的平等權利。他的教育實踐還為新興的政治機構培養從業人員,為社會管理從舊有的血緣貴族製向新型的職業文官製的轉變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他還倡導仁禮學說,從“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方麵,表達了對人的尊重。所有這些都生動地表現了他在“人的發現”上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