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一節 五霸迭興

字體:16+-

從西周後期起,作為周王朝主要支柱之一的分封製度日趨衰落。經過“國人暴動”、“共和行政”之後,周天子的權威日漸衰微。到了春秋時代,天子雖然在名義上仍是最高的統治者,可是在他下麵各處的大小諸侯,卻並不怎麽受天子的管束,天子也很難向他們發號施令。由於王室衰弱,所以日益強大的諸侯便逐漸形成尾大不掉、本末倒置的局麵。諸侯各自割據地盤,互相攻打、兼並;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外來的部族經常向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進行侵擾。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諸侯有的就聯合起來,以尊崇天子的名義締結盟約,通常以最強大的諸侯作為聯盟的領袖,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霸”。隨著周代王權的不斷跌落衰微,春秋霸權正是為填補這一政壇空曠狀態應運而生的。

春秋時期的霸主按照一般說法有5位,稱為“春秋五霸”,但對於具體是哪5位,古來一直有著不同的說法。現在較為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個說法可能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的《白虎通》一書中;另一種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勾踐”,源自《荀子》、《墨子》二書。但長期以來,前一種說法流傳更為普遍,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我們這裏的“五霸”也暫取“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的觀點。其實按照如今的觀點,秦穆公僅稱霸西戎一隅之地,看似迂腐的宋襄公也是曇花一現,他們都算不得影響廣泛的顯赫霸主,相比之下,墨子和荀子的說法好像更為恰當,但吳、越其實也是“偏霸”的性質。所以前一種組合仍然有著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下麵我們就來講述一下春秋五霸的曆史事跡。

西周伊始,太公薑尚被分封到了齊國,即現在山東省的東北部。齊國地處黃河下遊,依山臨海,有漁鹽之利。春秋初期的時候,齊國是一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到了第14個國君齊襄公在位的時候,他荒**暴虐,政治腐敗,做了很多壞事,搞得民不聊生,人人自危。他有兩個弟弟,一位是公子糾,由管仲輔佐;另一位是公子小白,由鮑叔牙輔佐。由於擔心受到迫害,兩位公子都逃到了國外去,公子糾住在魯國,公子小白住在莒國。齊國後來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僭位的人不久也被殺了,齊國國君的位置出現了空缺,大臣們緊張地策劃擁立新君。此時,魯君就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想扶立他。而其時魯國國君是魯莊公,莊公之父桓公死於齊國,齊魯之間關係不睦,齊國內部對魯國的用意十分懷疑,一方麵實行阻礙,另一方麵派人迎立公子小白回國即位。管仲考慮到了這點,於是帶兵事先在半路攔截公子小白,雙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銅製的衣帶鉤。為了迷惑對方,小白佯裝中箭而死,暗中換乘一輛輕便小車,晝夜兼程向齊都駛去。公子糾及魯軍以為小白已死,穩操勝券,便放慢了回齊國的速度。待他們趕到齊國時,公子小白早已被擁立為齊君,並發兵大敗魯軍。小白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