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可以說是任何文明都十分常見的文物,換句話說,幾乎任何文明都經曆過陶器時代。陶器是人類文明最早的見證,也是人類最早的生活夥伴,而且一直持續到今天。
一、陶器
對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家們來說,在藝術創作方麵他們是不幸的,因為供他們進行藝術創作的材料實在是太有限了;另一方麵,他們又是幸運的,正是由於材料的局限性才更凸顯了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審美水平。在文明開始的南部地區,隻有黏土是可以隨時隨地被找到的,其他材料如石材就隻能依靠進口了。正因為如此,陶土造就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藝術形式——陶器。陶器既是藝術品,更是美索不達米亞人的生活用具。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最早的藝術品可追溯到新石器—青銅時代,即公元前第七千紀早期。哈蘇那文化、薩馬拉文化、哈拉夫文化、歐貝德文化甚至烏魯克文化都屬於陶器文化,陶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些文化時期,陶器的不同風格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文化特征。陶器的發展也經曆了從無彩陶器到彩陶的藝術演進過程。
圖16.1 有動物和幾何圖案的陶土罐子。其上有山羊、長條和角的帶狀裝飾繪畫。公元前第四千紀初
陶器由於其存在的普遍性和日常廣泛的用途,尤其是與那些珍貴、稀缺和宏大的藝術品相比,似乎不會引起人們足夠的興趣和關注。然而,除了自古至今它始終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夥伴之外,它還是現代考古學家最為倚重的好朋友,考古學家往往會根據陶器來斷定曆史年代。關於陶器在考古學和曆史學方麵獨特的價值,一位學者給出了清晰的闡述:“它的普遍性使陶器的遺留物在古代遺址上遍地都是,而不像其他更珍貴一些的人造製品隻有有限的數量得以保留下來。盡管花瓶脆弱易碎,一旦破了,花瓶的碎片(也被認為是陶瓷片或者稱碎片)事實上卻是毀滅不了的,而且能持久存在達上千年。正是陶器的易破碎性使其受到考古學家的鍾愛,因為陶器一旦破碎就得更換,而更換的也並非一模一樣的東西,而是在實際風格上有細微變化的替代品,比如形狀、組織,或是在原件生產後采用的一些裝飾等等。這種風格上的可變性使陶器成為變化的化身,如同記錄陶器所屬文化時期的時間標記。找到足夠可以測定時代的陶器,就能確定陶器周圍文化遺產的時期;在兩處文化遺址找到類似的陶器,就能清楚它們是產自同一時期的。因此,陶器這種地位卑微的藝術便成為曆史的陪襯品,從陶器開始的新石器時代(或新石頭時代),一直到現代,為人類提供了年代計時服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