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第一節 軍隊與軍事組織

字體:16+-

一、軍隊的產生與演變

伴隨著私有製的產生,原始部落之間就經常不斷地發生戰爭,這是很自然的邏輯。城市產生之後,蘇美爾城邦之間的爭霸戰爭更是持續了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但非常遺憾的是,有關這一時期戰爭尤其是能夠反映這一曆史時期軍事製度的文獻材料少之又少。

(一)公民兵製度

在蘇美爾城邦時期,各城邦實行的是民兵製度,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正規軍或常備軍。公民在和平時期從事生產勞動,遇外敵入侵時便應征入伍。最早記錄和描繪戰爭場麵的資料來自烏魯克文化時期,在屬於這一時期的圓筒印章上,刻有戰爭和俘獲俘虜的場麵。到早王朝時期,這類的資料有所增多,不僅有對戰爭場麵的記載,而且還有征兵的資料,在烏爾城邦國王的墓葬中甚至還有陪葬的衛兵。來自舒路帕克的最早的軍事文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軍隊和戰車的名單,而另一些來自紮巴拉(Zabala,臨近烏瑪)的軍事資料則提供了各式武器的名單。不幸的是,目前我們所擁有的屬於這一曆史時期的資料,都無法揭示出這一時期有關士兵的來源及其社會地位等重要問題,我們隻能判斷,這一時期的蘇美爾城邦尚沒有全職的職業士兵和軍隊,他們隻是在緊急情況下臨時征召起來的一般成年公民。這在保存下來的烏魯卡基那統治時期拉伽什城邦巴烏神廟的有關檔案中便有所反映,受雇於巴烏神廟的勞動力便應征參加了與烏瑪的戰爭,並有人員死傷。另外,有一些後來成為軍事頭銜的稱謂,如努班達(nu-banda)等,在巴烏神廟仍然隻是民事統治機構的一部分。甚至更晚出的“軍隊”一詞,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因為它所指代的人群,在和平時期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或公社勞動,隻在城邦發生緊急情況時才拿起武器上戰場。實際上,在阿卡德王國裏姆什統治時期的文獻中,被俘的士兵被稱為古魯什(GULU?,阿卡德語為etlum),古魯什在蘇美爾語裏的主要意思是“成年男子”,他們是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到了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士兵有了專門的稱呼埃林(ERíN),但他們同時還被稱呼為古魯什。例如,在烏爾第三王朝舒辛統治時期的行政管理文獻中,他們既被稱為古魯什,也被稱為埃林。到了古巴比倫時期,正如薩姆蘇伊魯納統治時期的文獻所揭示的那樣,對士兵的稱呼基本上用埃林取代了古魯什。“埃林”這個詞,具有雙重意思,既代表“士兵”或“武士”,也具有“受雇傭的工人”之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