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測度及其發展背景
測度,即以一個確定的測量行為或方法來獲取某種有用的信息、數據。經濟發展水平的測度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和使用。譬如各個國家和地區通常采用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時間段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它通常被用來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及一國的國力與財富。還有用物質生活質量指數(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來間接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它是由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組成的綜合指數。一般而言,指標、指數均需以統計為前提,統計數據在經過采集並根據一定的方法加以整理之後,便可以使用於指標和指數中。由於文化除了部分可以通過物質表現以外,還有大部分屬於精神領域,複雜而難以量化把握,因此,人們對文化發展水平的測度尚處於探索當中,還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普遍公認的測量方法及理論。這使得文化統計數據不如其他社會經濟統計數據那樣易於獲得,相關文化統計工作也不完善,這成為影響文化發展水平測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盡管如此,對文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仍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隨著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文化政策與措施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發達國家和地區及很多國際組織都在努力嚐試用定量的方法建立監測文化狀態、文化活動、文化成果和價值等文化環境的統計信息係統。這一潮流從北美開始,後來波及歐洲乃至全球。
文化測度研究的興起,事實上與兩個社會背景有密切聯係。一是社會指標運動。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研究社會指標的熱潮,學者及政府部門都加入了研究行列。美國社會學家鮑爾等人認為,社會指標是一種用來量度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社會狀況的工具。也有學者指出社會指標是社會發展的指示器,以統計數字和數列定量地探測和預測社會的變化,便於人們對社會主要方麵的狀況作出簡明的、綜合的和公平的判斷。社會指標能夠使我們在價值和目標方麵判別出“我們現在處於何處”、“我們正往何處去”,以及評價某項專門計劃及其後果。文化指標本質上屬於社會指標範疇之內,用於描述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公民的文化素養及文化需求狀況,無疑,對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可以起到觀察、監測、評估的作用,不同文化指標的綜合運用為國家文化政策的長期實施、為特定政策的製定提供了判定的標尺。文化測度研究對社會發展的促進意義已被大多數國家所認可,現在已成為文化政策研究領域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