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化、標準分類和標準體係
標準化屬於管理科學的範疇,是研究如何通過人類社會實踐中共同使用和重複使用的條款來達到最佳秩序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科學。作為標準化係統的最基本要素和標準化學科的最基本概念,標準有多種分類和界定方法(見表1-1)。其中,我國國家標準GB/T 20000.1—2002把標準表述為“為了在一定的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製定並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複使用的一種規範性文件”。由此可見,標準化本質上是一種簡化,是克服過去形成的社會習慣的一種活動。在實際使用中,為了方便,可將標準化的對象進一步細分為術語、符號、試驗、有形產品、過程、服務和接口等。
標準體係是一定範圍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係形成的科學有機整體。一般包括標準體係編製說明、標準體係框架和標準體係表三部分。標準體係作為標準的係統集成,應該布局合理、領域完整、結構清晰、係統完善、功能協調,滿足所在領域對標準的總體配置需求。合理的標準體係結構要求具備合理的標準層次、時間序列和數量比例。
二、公共服務標準化的發展
在標準化的應用方麵,公共事業明顯滯後於經濟領域。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政府出現了機構臃腫、效率低下、政策失效等問題,麵臨著巨大的信任危機和管理危機。在此背景下,西方國家掀起了大規模的“政府再造”運動,強調運用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促進政府效能提升。如今,隨著社會各界對標準化的呼聲日益強烈,西方發達國家都在不斷優化和完善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體係,相關標準化工作因此被帶動。
目前,實現由過去的以政府為中心的重控製、輕服務的“管理型行政”向以群眾為中心的,注重公共服務的“服務型行政”轉變,已成為政府職能發展的新趨勢。公共服務質量持續改進有特定的程序,可分為不同的階段,並通過各個階段不間斷的運行實現質量持續改進和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從當前國內外的實踐來看,公共服務質量持續改進是一個“推動—反饋”式的運行過程。對公共服務質量的關注促使西方政府開始借鑒工商企業的管理理念,即在政府內部引入公共服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