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在財務核算上執行預算會計製度,采用收付實現製,不需要計提折舊,不攤銷低值易耗品,因而,不管是主管部門還是財政部門,都沒有要求公共圖書館進行成本核算。公共圖書館的財務人員,可能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成本核算的操作,不熟悉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技能。
然而,對一項事業、一個單位或一件工作而言,成本是評價效益的重要尺度,不進行成本核算就無法說明服務效益的大小,當然就無法說明管理水平的高低,甚至管理因此失去了方向。另外,成本在決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決策過程中重點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公共圖書館開展成本核算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
一、成本的概念
對於公共圖書館而言,全年的費用支出應該就等於全年的成本,但成本與費用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時間順序上來看,費用發生在前,成本的歸集和計算在後;從範圍來看,費用是針對整個圖書館的,而成本往往針對某種服務、某個活動或某個項目,即是對象化的費用;從期間來看,費用一般按會計期間劃分,如月、年,而成本一般按核算對象劃分[1],如某個展覽的成本,而不管這個展覽是否跨月。
成本是指為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應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2]在傳統的會計學中,成本是已經發生的各種耗費的貨幣表現,是一種曆史的東西,是過去式;而在這裏,作為管理學的成本概念,強調的是形成成本的原因和必要性,可以是過去的,也可以是將要發生的。本書所論述的公共圖書館的成本核算,更多的應該屬於管理會計的範疇。
管理會計是通過一係列的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資料、統計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對比和分析,使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能夠據此對各個責任單位和整個企業日常的和預期的經濟活動及其發出的信息進行規劃、控製、評價和考核,並幫助企業管理當局對保證其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優決策的一整套信息係統。[3]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緊緊圍繞“規劃”和“控製”這兩個重點,而不僅僅是“反映”和“監督”。因此,傳統會計側重於事後核算,而管理會計側重於事前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