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實地調研、同行交流、查閱文獻資料和瀏覽高校官網等辦法的基礎上,總結和梳理了我國高校公房在使用和管理方麵存在的很多共性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使用低效,缺乏績效評價標準;管理粗放,被動缺位不夠規範。
(一)使用低效,缺乏績效評價標準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逐漸普及,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高校往往通過新建辦公教學用房來解決空間不足和教學發展之間的矛盾,忽視了對公房使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缺少對存量公房配置效益和效果的綜合評估標準,公房的配置很難體現部門之間績效的差異。在這種背景下,二級單位“隻進不出、違規占房”的風險極低,高校公房資源陷入“公地悲劇”,似乎進入“房子越建,矛盾越多”“房子永遠不夠用”的怪圈。而對於那些增量困難的高校,比如很多一線城市高校,多位於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土地存量不足,新增建設用地審批嚴格,一些發展較快的學科,甚至連基本的教學科研用房需求都難以滿足,存量公房的績效評價就更加重要。
(二)管理粗放,被動缺位不夠規範
多數高校公房管理製度和標準滯後,製定的管理製度規定更新不及時或不符合校情,難以落實和執行。公房管理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強,常常是一事一議,一房一議,形成“摁下葫蘆浮起瓢”的被動管理局麵,不利於高校公房管理的合理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有些高校公房管理的各個環節分屬不同的職能部門,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約束機製,公房的管理和規劃、建設、使用等脫節,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無法形成長效管理機製。職能的分散,還導致專業人才隊伍的缺位,客觀上造成公房使用的監管空白和靜態管理。高校的公房管理部門對部分二級單位私自占用公房、私自改擴建公房或公房閑置不交等情況發現不及時,缺乏有效的約束機製和懲戒措施,在公房調配過程中底氣不足,執行無力,難以從整體上盤活公房資源。公房配置流於形式,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動態調配和管理。近年來,很多高校嚐試借助管理信息係統對公房進行管理,但由於原始數據不準確、更新不及時等,不能動態、準確地反映公房的存量分布和使用現狀,難以掌握公房的曆史狀況和變動過程。有些高校推行“有償使用”的管理辦法,也由於手段單一,在落實過程中阻力重重,難以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