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鋼琴欣賞十八講

三、肖斯塔科維奇

字體:16+-

法國作曲家達律斯·米約於1926年前往列寧格勒作音樂會旅行,在回憶和肖斯塔科維奇見麵的情景時,他說:“一個年輕人,隱藏在兩片大眼睛後的是夢幻般的眼睛,他向我們走來,要為我演奏一支樂曲。雖然這支樂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還有些拘泥,但是也堪稱天才之作。特別是當我們得知,肖斯塔科維奇僅僅是個18歲的作曲家,並且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這件事更顯得非同小可。”

很多人認識肖斯塔科維奇是從他的交響樂開始,那些帶著嚴肅曆史氣息的作品大多牽涉政治事件,這讓很多聽者感到肖斯塔科維奇的疏遠,似乎很少有人能夠從音樂中走入他的內心世界。但是不要因此放棄聆聽這位偉大的蘇聯作曲家,因為他使用了一個音樂時代中最具特點的語言。在身邊的音樂家紛紛離開蘇聯前往美國和歐洲時,肖斯塔科維奇仍留在祖國,他遭受過質疑、批判,也經曆過肯定和盛讚,與普羅科菲耶夫等作曲家比起來,他的音樂更帶有明顯的蘇聯時代精神特質。

談到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作品,就一定要談到《24首前奏曲與賦格》。這套作品是肖斯塔科維奇仿效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而寫的。

作曲家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正處於一個相當複雜的曆史時期,蘇聯的文藝風氣出現了轉變,當局正在朝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等處於文藝最前線的作曲家開火,他們的作品剛剛受到追捧,隨後就受到批判。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第八交響曲》被稱為“根本不配被稱作音樂作品;即便它可以被稱作‘作品’,那也和音樂藝術毫不相幹。”甚至有人在媒體上公開發表《混亂而非音樂》來貶低這部交響作品。

那段時間,肖斯塔科維奇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打擊,他無法創作,也無法與朋友交流,整個家庭都彌漫著沉悶、緊張的氣氛,很多家庭成員都擔心肖斯塔科維奇的健康,但他還是憑借驚人的意誌力向人們證明了他作為一名偉大作曲家的過人之處。“他確實意誌堅定,這個把公正和慈愛放在最高地方的人遭受如此不公和非人的待遇,天曉得對他的打擊有多大。幸運的是,他終於從這一打擊中挺了過來,很快又重新振作。”伊麗莎白·威爾遜在《對肖斯塔科維奇一生的回憶》中這樣記敘當時的情形。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