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在國際舞台上亮相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創作《第一鋼琴協奏曲》時,柴科夫斯基還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那時他將這首作品題獻給好友尼古拉·魯賓斯坦,雖然作曲家自己對這部作品傾注了十分的精力與熱情,但是演奏者,甚至受題獻者本人都對這部作品不以為然,尼古拉·魯賓斯坦就像萊奧波德·奧爾拒絕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樣,以相同的方式拒絕演奏,原因是他認為這部作品華而不實,缺乏鋼琴奏協奏曲的基本特點,同時輿論的評價也大都不妙,當時的音樂評論大腕漢斯立克對該作品猛烈攻擊,為此,柴科夫斯基一度非常沮喪。最後他抱著一線希望將樂譜寄給德國鋼琴家漢斯·馮·彪羅,由他旅美演出時在波士頓首演。沒想到該曲在美國一鳴驚人,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11個月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才回到故鄉,在俄羅斯上演。後來,尼古拉·魯賓斯坦鄭重地向柴科夫斯基道歉,從此之後他經常把這首樂曲列入他的音樂會曲目。1889年,柴科夫斯基將這首樂曲加以修訂,成為現在我們見到的樂譜。
其實,在柴科夫斯基的一生中,一共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他兩首創作時間較晚,雖然柴科夫斯基那時的作曲技法已經較最初成熟、豐富了很多,但是最早創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還是曆久彌新,成為優秀鋼琴家的試金石、舞台上永遠燦爛的樂章。也許正是因為作品中帶有俄羅斯風味的主題,以及充滿斯拉夫式粗線條和色彩的管弦樂法,才讓樂曲充滿自然的魅力,絲毫不加矯作。
《第一鋼琴協奏曲》的偉大在於它的真誠感人。柴科夫斯基在作品中不但結合了當時盛行的民族樂派,同時也追隨了19世紀的浪漫風格。這部作品並不像很多作品解析上說的那樣,是民族主義的結晶。柴科夫斯基鋼琴音樂的特點恰恰在於他沒有被民族情結所牽絆,他一生最關注的,始終是音樂本身的內容與情感,在乎的是音樂的題材,至於風格是古典也好,是浪漫也行,隻要能為內容和情感服務就行。所以,《第一鋼琴協奏曲》寫得自由而廣闊,旋律與和聲的運用交織出柴科夫斯基的靈魂,就像他所說的:“我之所以創作,乃因為經由音樂我可以充分宣泄我的情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