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翻譯文學導論

一、鑒賞

字體:16+-

鑒賞,包含著“鑒別”、“欣賞”兩重意思。“鑒別”是一種價值判斷,主要靠學識,“欣賞”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主要靠感覺和情緒。翻譯文學的鑒賞就是讀者通過對譯作的閱讀而實現的一種以審美為主導的接受行為。它是讀者對譯作的積極的消費活動,也是一種富有主觀性、審美性的思維活動。翻譯文學的鑒賞與一般的文學鑒賞沒有根本的區別,但也有所不同。首先,翻譯文學鑒賞對鑒賞者的文學修養、知識儲備的要求更高。一般說來,興趣產生於了解,中國讀者對本國的了解總是超過對外國的了解,對描寫和反映本國生活的作品,理解上總比外國作品相對容易些。沒有對原作所描寫的那個民族國家的曆史文化背景的一般了解,沒有外國文學史的起碼常識,勢必會妨礙鑒賞的境界。讀者之所以對某種翻譯文學譯本產生了閱讀的興趣,一般都是以對該譯本相關知識的前期了解有關。事先對一個譯本的相關信息和知識毫無了解,聞所未聞,很難產生閱讀的興趣。在現代社會,一般讀者對譯本相關知識的了解,大都來源於報刊、影視等大眾媒體。大眾媒體提供的有關信息越多,則一種譯本的接受者也越多。其次,翻譯文學的鑒賞不同於本土文學的鑒賞,翻譯文學的鑒賞動機主要在於對異文化的理解與感受。譯本對讀者來說,就是反映異文化的一麵鏡子。讀者閱讀譯本,最希望獲得的閱讀快感恐怕就是其中的異域風情、異國情調或“洋味”。這種異國情調或洋味給讀者提供了本土文學所缺乏的新異感。低層次的鑒賞可能是獵奇,但獵奇中也有求知,高層次的鑒賞就是對異文化的理解和溝通。這種通過譯作的接受和鑒賞所得到的,往往是異文化的較為深層次的東西,是一般的與外國人的個別接觸、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所不能得到的,這其中包括熟悉和了解異國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曆史文化底蘊。所以,翻譯文學的鑒賞,實際上就是通過譯本而進行的雙邊交流,而且是深層次的精神交流。翻譯文學家使原文中的外國人全“改說”本國話,這就很容易使讀者對外國人由“異類”感而產生認同感,在閱讀中感到外國人與自己原來都是一樣的“人”。當年德國作家歌德在閱讀中國古典小說《好逑傳》譯本時,就對他的秘書大發感慨:原來中國人和我們是一樣的喜怒哀樂,一樣的“文明”。相信這種感受對那些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的讀者而言,是普遍的共同的體驗,也可能是閱讀翻譯文學的最主要的美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