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克萊本於我有特殊的因緣,大學一年級到父親戰友的工作單位轉錄磁帶,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便是克萊本演奏,康德拉申指揮RCA交響樂團協奏,後來又轉錄了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和拉赫瑪尼諾夫第二協奏曲,鋼琴演奏都是克萊本(記得父親的戰友給我在磁帶盒上寫的是“克萊邦”)。當時我對鋼琴家、指揮和樂隊都一無所知,隻是通過反複地聆聽,這幾部鋼琴協奏曲的經典在我年輕的腦海中打上了永不磨滅的印記,至今仍然下意識地把它們當作比較的標準。
克萊本是一位具有偉大浪漫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音樂家,他的琴藝如此,他的人性更是如此。他1958年在莫斯科締造的神話不可複製,但是他通過克萊本鋼琴比賽、通過音樂教育和音樂的影響力,將神話努力延續下去。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克萊本因不幸與政治產生交集,在琴藝退步之時,飽受各式非議,甚至在2014年2月底他去世消息傳來之際,中國的某些不良樂評人還在微博上對他惡意中傷,以圖達到指桑罵槐的目的。這隻是古典音樂領域的不協和音,雖說擾人心境,但無論如何,現在該是給克萊本樹一座紀念碑的時候了。
我常常說,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早期教育,再加上一位偉大的導師,一個人的一生便已經注定精彩,且不會背離本性。克萊本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她是李斯特最信賴的助手弗裏德海姆(俄羅斯人,曾經師從安東·魯賓斯坦)的學生,17歲以後,克萊本更是在朱利亞音樂學院20世紀偉大的鋼琴教師羅西娜·列文涅門下受教,後者和其丈夫約瑟夫·列文涅同為一代宗師瓦西裏·薩弗諾夫的學生,與斯克裏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同門。羅西娜給了克萊本最正宗的俄羅斯鋼琴學派風格的指導和熏陶,是她力勸克萊本參加莫斯科的比賽,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年僅24歲的克萊本能夠在柴科夫斯基大賽一鳴驚人、一舉奪魁,評委們在將桂冠授予克萊本的同時,也是向客居異國他鄉的同胞同行遙行致敬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