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是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如果不是那段時光狂迷基頓·克萊默,還真不會“愛屋及烏”地注意到這樣一位既年輕又當代的“簡約派”作曲家。說起和格拉斯真正的情感交集之始,便離不開十餘年前的“9·11”事件,心情無比沉重憤懣無從排解之時,就特別祈求音樂能夠來安撫或者麻醉一下。這時我想到了曾經給我留下獨特聽覺記憶的《英雄交響曲》,當初朋友從美國買來送我,我聽過一遍就再未提起興致,因為我把它當作格拉斯筆下的“美國夢”,表麵的美好、浮誇的抒情,如空中樓閣般不可信,隻是音樂中不斷重複簡短的旋律和節奏模式,同時加以緩慢漸進的變奏給我帶來許多好奇,僅此而已。可是如今這“空中樓閣”真的坍塌了,瞬間灰飛煙滅,災難麵前所有人束手無策,舉淚向天。這一切似乎都在《英雄交響曲》的預言之中。我在2001年9月的那一天夜晚,獨自一人在漆黑的屋子裏一遍遍地聽這首幾乎近似於“輕音樂”的交響曲,以緬懷“美國夢”的心情方式進行追思。此刻,具有美國精神感召力的歌手戴維·鮑威成為這部色彩斑斕作品的靈魂,他為這部“現代”交響曲提供了六首歌曲的旋律素材,結果被格拉斯這位“簡約大師”給簡約得如此複雜、如此愁腸百結。雖然古典交響曲結構**然無存,但每一個主題都被無限地深化、分解,充滿自由的冥想意味和使人神思恍惚的幻景。被不斷重複播放的第四樂章若在平時會被我作為最優美深情的電影畫麵配樂,但此刻它的一唱三歎的迷人感喟和冥想式的低吟卻使我第一次因“美國音樂”產生前所未有的感動。
“9·11”事件果然與格拉斯扯上幹係,因為新成立的中國愛樂樂團委約他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要在當月開幕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上“世界首演”,本應站到台上接受致賀的作曲家最終出於安全方麵的考慮未能成行,而他的新作在大提琴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的演奏下頓時顯得徒有其表、盲目悵然,變成新生樂團稚嫩的“弓法訓練”。如果麵對“簡約”的樂譜不能洞見真諦,如果作曲家的情懷不被覺察,那麽這種形式上的“低效”及“節約式的持續使用”就會令人困乏甚至生厭。這是一次丟了魂兒一般的演奏,以後便再不見演過,也從不見錄音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