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耳根清淨:好音樂與好唱片

浪漫主義的勳伯格

字體:16+-

令許多愛樂者望而卻步的勳伯格,其膾炙人口的作品並非都掛有他的“十二音”標簽。對瓦格納、布魯克納和馬勒一往情深的人,一定與勳伯格有天然的親近感。在令人向往並炫目的世紀之交的維也納,傑出的藝術家總是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關係彼此發生著影響曆史進程的交集。勳伯格同馬勒的夫人阿爾瑪一樣,都是策姆林斯基的學生。勳伯格後來成了馬勒最忠實的追隨者,同時他娶了策姆林斯基的妹妹。

聽勳伯格,一定要從他完成於1901年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德》開始,這裏有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甚至馬勒的影子,是晚期浪漫主義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唱片史上第一個被廣泛重視的版本毫無疑問屬於卡拉揚20世紀70年代的錄音,但是它在90年代之後至少被兩個版本超越。西諾波利與愛樂樂團版讓我見識了勳伯格音樂的豐富感及其變化的層次,隻是結構有時會失衡。蒂勒曼與柏林德意誌歌劇院樂團的演奏能夠使人一口氣聽完並被深深感動。在這個版本裏,冷峻與熱忱總是交織出現,瓦格納或馬勒式的浪漫主義情懷如波濤起伏,感天動地。蒂勒曼在音樂詮釋時所表現的細膩情感與作品的現代性有恰如其分的契合。看似散漫的鋪陳,卻有嚴謹的內在邏輯做支撐。和西諾波利相比,蒂勒曼的音色不張揚華麗,樂句過渡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蘊含著深不可測的能量。

與《佩利亞與梅麗桑德》同年完成的樂隊康塔塔《古列之歌》是我最愛的勳伯格,卻長期以來被視為作曲家最微不足道的作品,雖然最近20年錄音版本逐漸增多,但音樂史上卻仍然沒有給予它應有的地位。第一個錄音名版來自小澤征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1979年演出實況),清新自然,是指揮與樂團處於蜜月期的見證。飾演瓦爾德瑪爾的麥克拉肯明顯比後來的演唱者聲音高亢穩定,豐富的歌劇演唱經驗使他的情感表達十分豐富,充滿想象力;諾曼的托娃同樣情真意切,楚楚動人,該角色需要一個寬廣的音域,所以許多版本都是用瓦格納歌手擔綱,在聲音的甜美和顫音上會有不足。夏伊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錄於1985年的版本本身音響豐沛,衝擊力極強,朗誦者和梅塔版一樣請出了偉大的漢斯·霍特。拉特爾與柏林愛樂樂團的錄音是他2002年正式執掌柏林愛樂之前一場音樂會的實況,獨唱陣容堪稱當時最強,聲音純淨而無雜質,男高音莫澤爾修養精湛,敘述性與抒情性非常動人。瑪蒂拉比她唱歌劇時候內涵豐滿多倍。馮·奧特的聲音一出,你便相信一切都未曾真正發生過,童話世界的善與惡全由她說了算。拉特爾的樂隊提煉出眾多細節供你琢磨,在大結構不失的情況下,讓聽者享受到一次燦爛豪華的晚期浪漫主義的最後光芒照耀,聲音像晶瑩的碎片四處灑落,紛紛揚揚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無比溫暖,無比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