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耳根清淨:好音樂與好唱片

他們的“老柴”之交響曲篇

字體:16+-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是父輩的最愛,也是我兒時的啟蒙之音。聽音樂的日子久了,伴隨著憤青歲月的逝去,便開始對情感外露的“老柴”敬而遠之。盡管從不把他當作最好的作曲家,卻對每一個能發現的版本興致不減,此乃“情結”的餘音,非理智所能左右。春節前在“淘寶”進行最後一次掃**,收到貨時發現竟然是一大堆的老柴,大有補近幾年“缺空”之嫌,以至於把女指揮家阿爾索普指揮樸內茅斯交響樂團、佩特倫科指揮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的版本都請回來了。然後便是集中數天的聆聽,以至於把春節過成了“老柴音樂節”。現在回過頭來梳理一番,便萌生推薦“他們的”老柴的衝動。

我開始有意回避“蘇聯”時期的錄音,以為那時的詮釋者才是把老柴大而化之並意識形態化的“罪魁禍首”。就所謂“俄羅斯味道”而言,“蘇聯”解體後普雷特涅夫指揮俄羅斯國家樂團的交響曲全集至今我都以為是最具美感也最迷人的,不僅音色清晰明快,聲音的厚度和飽和度都在許多經典錄音之上,更重要的是,普雷特涅夫絲毫不受“蘇聯”概念的影響,敢於以唯美的聲音追求和解構的織體重塑,將老柴的俄羅斯引向西方主義,也就是說,他將老柴神經質的悲憤或者悶騷男的憧憬,非常自然地轉化為現代性的病態與頹廢,倒使我想起一位叫鮑利斯·柴科夫斯基寫的一部小說的氣氛。第二個全集版我想交給伊戈爾·馬科維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將近20年前遇到過PHILIPS的正價版,被我輕易放跑,至今悔恨不已。前不久買回了轉製效果一般的Newton版,連聽幾張都是新奇和震撼撲麵而來。馬科維奇的“革命性”不是穆拉文斯基的“粗暴”強勢和斯維特拉諾夫的“義正詞嚴”,也並非康德拉申和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的所謂“微言大義”,他有彈性的節奏和纖細的情緒變化,力度對比精妙繁複而具感染力。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演奏必屬另類,而在今天聽來,更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