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是19世紀俄國早夭的天才詩人, 但其出色的藝術成就, 使他成為與普希金、丘特切夫相比肩的俄國三大古典詩人。米川正夫指出, 作為同樣從浪漫主義出發的獨創的天才, 萊蒙托夫的確是普希金的繼承者, 但假如說普希金是個以平靜溫和的客觀的觀照態度, 去如實地再現生活現象和人類心理諸形態的調和的天才, 即是日神型的藝術家的話, 那麽萊蒙托夫則是在主觀上想要把自己內心的混沌的苦悶、不安和焦躁, 強有力地表現出來的叛逆者型的藝術家, 即是酒神型的詩人; 假如普希金的創作是有博大的飽和力的肯定人生的藝術的話, 那麽萊蒙托夫的, 就可以說是對於人生的詛咒和挑戰的藝術。從普希金的源流出發的藝術, 經過屠格涅夫、岡察洛夫、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偉大的後繼者, 就形成了俄國文學主流的洋洋的現實主義大河; 萊蒙托夫的精神, 則傳給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天才, 而現出了並不弱於前者的猛烈的奔湍, 形成了俄國文學強有力的另一翼。
一、短暫的輝煌
萊蒙托夫(1814—1841), 出身於貴族家庭, 3歲喪母, 童年是在奔薩州外祖母阿爾謝尼耶娃的塔爾罕內莊園中度過的。他接受的是貴族式的家庭教育, 從小就能流利地說法語和德語。1825年夏, 外祖母帶萊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礦泉療養, 對高加索的自然風光和山民生活的記憶不僅在其早期作品裏留下了印記, 而且成為他後來許多作品的重要題材和主題。1827年萊蒙托夫全家遷居莫斯科, 1828年他作為半寄宿生進入莫斯科大學附屬貴族寄宿學校, 並開始學習創作。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 課餘創作了近300首抒情詩和數首長詩。1832年, 萊蒙托夫因參與反對保守派教授的活動而被迫離開莫斯科大學, 去到聖彼得堡, 同年11月考入彼得堡禁衛軍軍官學校。1834年入驃騎兵團服役。1837年, 普希金遇害, 他寫了《詩人之死》一詩, 直接抨擊沙皇及其寵臣們, 直呼他們為“扼殺‘自由’‘天才’和‘光榮’的劊子手”, 激怒了沙皇政府, 被流放到高加索。由於外祖母的奔走, 1838年4月回到聖彼得堡原部隊。1840年2月, 在一次舞會上, 萊蒙托夫與法國公使的兒子巴蘭特發生衝突, 導致決鬥。盡管決鬥以雙方和解結束, 但詩人還是因此於1840年4月被遣往高加索現役軍隊騎兵團, 7月份參加了與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戰鬥和血腥的瓦列裏克戰役, 由於作戰英勇, 受到表揚。1841年7月27日, 在高加索的一次家庭晚會上, 萊蒙托夫因開玩笑激怒了禁衛軍軍官學校同學馬丁諾夫, 而死於決鬥, 年僅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