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斯克認為其詩歌的特點是:“古典中含有浪漫, ‘邏輯’中含有‘自發力’, 日神(阿波羅精神)中含有酒神精神, 理性中含有愛欲, 秩序中含有自然力……”阿格諾索夫認為:“茨維塔耶娃的詩中, 複活了後浪漫主義的傳統及其特有的高昂雄辯的技法。”
俄國僑民詩人兼文學批評家莫紮伊斯卡婭在題為《馬琳娜·茨維塔耶娃——象征主義者》的文章中指出:“她最重要的作品都是用象征主義的語言寫成, 對那些不懂這種語言的人, 它們失去了意義”, 進而宣稱其“每一個象征不隻是有一兩種解釋, 而是可以有多達七種解釋”。
巴耶夫斯基則認為她“是未來主義的旁係繼承人”, 斯克裏亞賓娜更是結合《山之詩》指出, 詩中交錯出現的典型的茨維塔耶娃式的主題:感情的極度無限性, 創作衝動的迸發, 心靈的**極其豐富等, 以及文本充斥著難以預料的形象和想象, 使得文本的表現力達到超乎尋常的效果, 十分接近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主義的審美觀。
利莉·費勒更全麵地談道:“盡管培育她的是18和19世紀的價值觀, 茨維塔耶娃創新的詩歌表現的卻是她自己革命的時代。她成為現代的詩人, 有節製地使用動詞, 創造自己的句法, 把祀神語和日常話攪和在一起。語言是她的夥伴, 她的主人和奴隸。她寧願犧牲一切去尋找恰如其分的語詞, 恰如其分的聲調。詩人、批評家馬克·魯德曼捕捉到她的特點:‘她的意義屬於她聲音的調子, 她呼籲的方式, 她怎麽說或不說。她是經典的、快捷的、省略的, 就像站在繃索上。’”
在《詩人論批評家》一文中, 茨維塔耶娃提出了一個天才般的公式:“詩人——是千手千眼的人——再者——心靈天賦和語言達到平衡者——才是詩人。”因此, 她一方麵似乎是任憑如火**噴湧而出; 另一方麵又極其重視詩歌的技藝尤其是語言的篩選和錘煉。她稱藝術為手藝, 她在一封信中解釋了“手藝”的含義:“當然是歌唱的技巧。是對語言和事業(不, 不是事業), 是對‘藝術’的調配與挑戰。除此之外, 我說的手藝意思其實很單純:就是我怎麽樣生活, 是我平常日子的思考、操勞與歡欣。是我這雙手日常的操勞。”馬克·斯洛寧指出:“她細心地篩選整段的詩以及單獨的語句, 多次反複推敲改寫。她不止一次地重複說, 她喜歡‘咀嚼單詞, 挖出它的內核, 找到它的根’, 她非常重視手藝, 難怪給她的一本詩集命名為《手藝集》。她筆下的一切都經過仔細打量和檢驗——就連散文也不例外……總的來說, 在她的創作中, 恰恰是詩歌的內心激昂和旋風般的結構同形式的技巧和把握, 風暴同加工精細的這種結合, 使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