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人的一生》是一部揭露沙皇專製警察機構的某些黑幕的作品, 以1905年革命前後的彼得堡為背景, 描寫了專製警察和密探的監視、跟蹤、逮捕、煽動、鎮壓等一係列罪惡活動的策劃與實施, 包括“流血星期日”和全俄政治罷工期間沙皇鷹犬的蠢動。主人公“沒用的人”克林科夫麵對周圍無所不在的惡, 從膽怯、恐懼到屈服、順從, 最終變成了警察的密探。小說透過卑順者走向反動的生活史, 首次描繪了在1905年革命中墮落為絞殺革命的幫凶的小市民形象, 觸及了民族劣根性阻礙曆史前進的重要課題。
《懺悔》的主人公馬特維, 是一個棄子, 善良而純潔, 被教堂裏的助祭拉裏翁收養。在他十歲時, 善良的拉裏翁因落水而死, 馬特維又被無比貪婪的地主管家季托夫收養。自此, 他的人生開始遭遇一係列的打擊。為了娶到季托夫的女兒, 他開始昧著良心在農場斂錢。結婚幾年之後, 他的妻子在一次難產中去世, 不久他三歲的兒子又因為把砒霜誤當作白糖食用也死了。馬特維此時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我不是懷疑你的存在, 隻是懷疑你的慈悲心腸。因為我覺得, 你拋棄了所有的人, 使他們得不到拯救, 走投無路。”然而, 對於純潔善良的馬特維來說, 沒有上帝, 人又該怎麽辦呢?他隻好自殺。自殺未遂之後, 他明白了“死也是個謎, 而我一直尋找的卻是對人生的答案”, 於是, 他外出四處尋找“人生的答案”, 卻在教會人士那裏一再受騙受挫, 最後在人民群眾中找到了自己的上帝:人民是“大地的主宰和奇跡的創造者”, 民眾就是“我的上帝, 諸神的創造者”。
以往學術界由於列寧對於造神論的批判, 認為《懺悔》是一部宣揚造神論的作品, 因而是一部失敗之作, 汪介之對此進行了很有見地的反駁。[3]汪介之指出, 在高爾基看來, 造神論是反對個人主義、宣揚集體主義崇拜人民的學說, 因此, 《懺悔》所張揚的造神論思想的中心內容是:神(上帝)是人民精神的產物, 人民群眾是上帝(神)的創造者; 當人民的全部意誌匯合在一起, 就會從中產生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就是真正的、無所不能的上帝。它不是任何英雄或聖人, 而是民眾自身的統一力量:個人隻有在整體中才能找到永生。作家認為, 通過這種思想的宣揚, 可以樹立集體主義的道德倫理觀, 破除個人主義的道德觀念。其實, 對此高爾基本人早有解釋:“我是無神論者, 在《懺悔》中我要表現一個人怎樣才能夠從個人主義達到對世界的集體主義的理解……《懺悔》中的主人公馬特維所理解的‘造神’就是以集體主義精神, 為使人擺脫內在的和外界的奴役這個一致的目標而團結一切人的精神去建設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