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他以表麵上極其真實的社會描寫, 達到了高度象征的藝術境界, 他所描寫的外省小城成了整個人類的生存之地, 從而達到了最高的象征境界——既寫實又象征, 不僅從平庸嚴酷的現實中折射出整個人類可怕的荒誕生存困境, 而且具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
首先, 是彼列多諾夫形象所達到的高度象征。周啟超指出:“關於彼列頓諾夫(即彼列多諾夫——引者)這個人物的象征意義, 多少年來評論家們基本上有大體一致的看法。這個人物是‘小人物’中由卑微走向卑劣走向變態走向瘋狂的典型, 是被惡魔纏身的妄想狂患者, 同時也是整個沙俄社會存在的產物。他不僅是生活中惡的化身, 也是人類生存原本具有的瘋狂的化身。他是折磨別人、擴散魔鬼習氣的小魔鬼, 同時又是整個生存本身的犧牲品。在象征派心目中, 他更是整個存在本身荒誕性的標誌。”汪介之進而指出:“批評家柯·楚科夫斯基在論及彼列多諾夫這個形象時曾經寫道:‘世界令他惡心, 就像令索洛古勃和某個時期的果戈理惡心那樣。’在《卑下的魔鬼》問世24年以後, 法國作家薩特才以‘惡心’為題, 推出了一部成為存在主義代表作的長篇小說。”可見, 彼列多諾夫不僅是整個存在荒誕性的一種體現, 而且較早地體現了存在主義的“惡心”感。
其次, 是柳德米拉與薩沙這一情節的象征意蘊。對此, 學者們有不同看法。馬克·斯洛寧認為:“柳德米拉是一個心理變態的半處女, 她是由於**虐心理作祟而與薩沙發生不正當關係的, 皮裏亞諾夫(即彼列多諾夫——引者)是受種種邪惡力量和受小惡魔所象征的人生之種種獸性之害, 象征美的柳德米拉與薩沙則崇拜死與性, 此兩者也是屬於撒旦魔鬼的領域。”一些俄國學者認為, 這體現了索洛古勃頹廢主義的世界觀, 宣揚沉湎於酒色, 陶醉於肉欲。我國的李誌強也認為, 柳德米拉滿口都是對古希臘多神化時代的向往, 可是她的向往明顯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庸俗化, 二是色情化。她對人體的崇拜是粗俗的、情欲式的。她對薩沙的肉體與其說是欣賞, 不如說是一種原始情欲的衝動, 這種衝動使她千方百計地去引誘當時還很純潔的薩沙, 將他一步步引向深淵。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小說中兩條線索構成“對立對比”關係:作家把柳德米拉與薩沙的世界審美化、詩意化, 高度讚揚人體美, 正是想以此來對抗彼列多諾夫的惡魔世界和醜陋的塵世世界——現實世界如此庸俗醜陋, 如此荒誕不經, 沉浸於自然的造化(人體美), 也不妨是一條出路, 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匈牙利女學者列娜·西拉爾德則提出小說的兩條情節線索“同位同構”的觀點。她認為柳德米拉這個形象的象征, 與彼列多諾夫形象的象征, 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位的。表麵上, 彼列多諾夫那種“變色龍”似的虛幻的世界, 與柳德米拉那種“快樂的、明朗的、花枝招展香水撲鼻”的虛幻的世界是不同的, 實際上這兩個世界的本質是相似的。這兩種虛幻性的本質正在於“潛在的虐殺男童”情結:小說中彼列多諾夫和柳德米拉都想著法子折磨同一對象——中學生薩沙。她還把“潛在的虐殺男童”情結放到索洛古勃小說創作的總體主題係統中加以論證, 因為“寧靜的男童”這一形象在索洛古勃的其他長篇小說與許多短篇小說中占據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