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並在此後尤其是兩個世紀之交頗為興旺的一個文學流派, 大多數學者認為安·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1978)是俄羅斯後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該小說創作於1964—1971年間, 但直到1978年才在美國出版, 1987年“回歸”俄國。小說刻畫了奧多耶夫采夫一家祖孫三代知識分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精神貴族、蘇聯知識分子、消亡中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描述了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命運和生存狀態。在藝術上, 小說采用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手法。整部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以蘇聯科學院俄羅斯文學研究所(普希金之家)的一位青年研究人員為主要主人公的長篇小說, 其中寫了他的家庭、愛情和工作; 二是插入的兩篇故事、一篇文學論文和一篇隨筆; 三是作者給小說寫的注釋。把這些體裁不同、文體不一的材料編在一起, 使這部作品顯得內容龐雜、結構散亂, 具有一般後現代主義文學常有的拚湊性和多文體性, 同時刻意保留了一些帶有劃掉標記的句子, 好像不小心把這些句子從草稿上謄寫到文章中; 還保留了作家本人對標注進行的修改以及書寫錯誤的句子, 似乎是排字工人的排版錯誤; 作家在小說中還故意把自己的名字“比托夫”寫錯, 等等。作家試圖以此來幹涉讀者的閱讀, 使讀者仿佛置身在小說創作過程中, 經曆著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作者與讀者的明顯界限, 文學作品和生活的界限同時也被打破。小說中對俄羅斯古典文學的一係列主題、人物、情節和場景進行了重現和戲仿, 也是後現代主義文學常用的手法。小說中還包含情節故事的不同處理方法和變體, 這使得敘事具有不確定性。正因如此, 人們將其視為較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小說。
維·葉羅菲耶夫的長篇小說《從莫斯科到佩圖什基》寫成於1969年, 1972年在巴黎出版, 20世紀80年代末“回歸”俄國。主人公嗜酒成癖, 故事由他用第一人稱敘述。他從莫斯科乘火車去佩圖什基, 在車上一麵不斷喝酒, 一麵回憶往事和發表議論, 內心獨白在敘事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於敘述者是一個酒鬼, 他的意識迷離恍惚, 飄忽不定, 講話東拉西扯, 斷斷續續, 因此敘事類似酒後胡話, 這符合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通常所用的敘事混亂無序、跳動性大的寫法, 不過其中也包含著某些警句以及過去的規範和格言的戲仿。這部作品被某些人稱為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 與安·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一起, 開創了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先河, 對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為作家帶來了世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