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俄國與歐洲:一個國際關係史的視角

一、40年蘇聯史研究的簡單回顧

字體:16+-

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我國史學界對蘇聯史的研究,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即1949—1956年(蘇共“二十大”);1956—1969年(珍寶島事件);1969—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至今。這四個階段對蘇聯史研究的內容和重點有明顯不同,結論也有許多變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到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前,我們對於蘇聯曆史,也如同對於蘇聯其他方麵的情況一樣,主要是學習、翻譯和介紹,還談不上有多少獨立的研究。特別是自從1953年開始,我國實施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後,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成為重要任務,《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被規定為全國幹部必讀課本。高等學校公共必修的《馬列主義基礎》課,也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基本內容。《教程》也是研究蘇聯史的主要依據。這一期間,也翻譯出版了一些蘇聯通史和專史著作,如潘克拉托娃主編的《蘇聯通史》(1~3卷,張蓉初等譯,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梁士琴科的《蘇聯國民經濟史》(第2卷,李延棟等譯,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卷,1959年出版),在《學習》雜誌、《學習譯叢》、《史學譯叢》及其他一些報刊上,也發表了一批介紹蘇聯曆史,特別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麵的文章和翻譯資料。

1956年蘇共“二十大”對於我國史學界對蘇聯曆史的研究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主要是在反對個人崇拜和對斯大林的評價方麵,至於對這次大會的全麵曆史評價,在當時遠未提上日程。對於蘇聯曆史,開始了初步的獨立思考和研究。如對蘇聯30年代肅反“擴大化”(當時的提法)的問題。60年代初,中蘇兩黨發生了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對蘇聯現代、當代曆史的研究都以“九評”(即對蘇共中央公開信的9篇係列評論文章)的精神為指導,直到“**”開始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