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的革命衝擊既沒有使德意誌完成國家的統一,也沒有摧毀各邦國的封建統治。在1848年革命中,實力戰勝了理想。正是普魯士的實力,鎮壓了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人們從失敗中開始意識到,政治是現實的,隻有同權力結合起來,理想才有可能實現。於是現實主義逐漸代替了理想主義。一代新人拋掉空幻的理想主義,全力撲向現實的追求。他們追逐物質的需求,創辦實業,在生活現實中顯露身手。於是,在政治民主運動沉寂的20年時間裏,德意誌在經濟上起飛了。經濟實力與政治權力的結合,使德意誌在普魯士王朝戰爭的形式下完成了國家統一。統一後經濟得到了更大發展,但是卻丟掉了民主和自由。這就是德意誌統一道路的特點和統一後造成的複雜曆史現象。
1848年後德意誌經過革命的洗禮,在政治上,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般說來,革命後各邦國的封建統治都恢複了,但是在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上,又都具有了對資產階級妥協的色彩,有些邦國還保留了憲法。奧地利於1851年廢除了1849年頒布的憲法,但是實行了取消國內稅卡、放寬對進出口的限製、允許土地買賣和開采煤礦等政策。普魯士在1850年5月頒布了欽定憲法,維持了自1848年以來的憲政形式。憲法規定設立兩院製議會,議員選舉按財產資格限製進行,分為三級選舉製。國王對議會的決議有完全的否決權,內閣對國王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但是議會畢竟還有權參與國是,進行立法表決。這種初步的代議製度表明,普魯士的絕對君主製已在向容克資產階級立憲君主製轉化。它在1851年頒布的財產所有者法令、1865年的通用礦山法以及農業改造方麵的一些法令等等,都是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表明這個國家正通過改革的道路向資本主義過渡。在奧地利、普魯士之外的一些邦國,也在走著同一條道路。個別邦國自拿破侖戰爭後就一直保留憲法,實行一定程度的憲政製度。德意誌國家所走的改革道路,使它在五六十年代取得了工業革命的重大成就,魯爾、薩爾河畔、普魯士、西裏西亞、薩克森、南德意誌諸邦等等地區成為德意誌境內經濟最發達、工業革命已接近完成的地區。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德意誌在這“20年中帶來的成果比以前整整1個世紀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