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青年,要有使命感,在全球化新時代,以“欲達人、先律己”的姿態,勇敢擔當起“跨文化、平天下”的曆史重任。
在本書最後,我還想再次引用毛主席語錄來跟大家告個別。毛主席當年在莫斯科大學演講時,對當時將成為“國家棟梁”的青年朋友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此話千真萬確,世界永遠屬於年輕的一代!
當代青年人,麵臨的是全球一體化的新時代,你們在數字化的社會環境中出生,在網絡化的世界中成長,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擊,背負著“跨文化、平天下”的重大曆史使命,因此必須有決裂於“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舊時代的新眼界、新境界和新理念。但新中有舊,千變萬化的創新需要繼承亙古不變的舊傳統。那麽,我們當今的青年人應該怎麽去“平天下”?在當今世界的跨文化交流、溝通和管理中,應該堅持的最重要、最基本準則應該是什麽?說千道萬,恐怕就是一句話,即:推己及人,己所好惡,不加於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大家都能理解,也比較容易做到。但是,關於“己所欲,施於人”的說法,卻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迷惑性,許多人可能很讚成甚至大加讚揚,在他們看來,為了別人好而強加於人,是“合情”、“合理”所以也是“合法”的。
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指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所欲,施於人”是兩種完全不同、一正一反、一正確一錯誤的心智模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人我和諧統一的人際狀態,它是一種將自己看作組織中與其他成員一模一樣的“普通一員”,在日常交往中,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己不願意的“討厭事情”決不強加於他人;人們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無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多麽不同,都會相安無事、和平相處,整個社會或組織的人際關係才能整合凝聚在一起,從而才能有“相親相愛大家庭”或“社會和諧”發生之可能。而“己所欲,施於人”則提倡的是一種“偽善”,它往往從自己的良好願望出發,而把別人當作沒有他高明的“傻瓜”,去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結果往往是“好心辦壞事”,用“積極”的態度做“消極”的事情,也容易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損害別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