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要學會直麵社會利益矛盾,達觀平和處理日常人際衝突,基於自利訴求又能超越自我,推己及人去利他,為構建和諧、美好生活而自強不息。
根據我自己的人生體驗,無論哪個時代,青年人麵臨的最大挑戰和困惑,往往並非表麵我們感知的那樣——來自物質匱乏,而主要來自於精神層麵。
一般來說,青年人在認知外部世界、感悟社會事理時,由於經驗有限、閱曆尚淺而時常陷於無盡的困惑悵惘和焦慮無奈之中,特別是遇到現實人際利益矛盾和衝突時,往往因不會達觀認知和自如應對而陷於萬般無助狀態。
因此,在結束本書談話之前,我們還是回到“青春困惑”這個老話題上,結合我自己當年正值青春期時陷於潘曉困惑不能自拔,後來又怎麽經過長期掙紮而擺脫痛苦的“心路曆程”,與當今的青年朋友們談談,應該怎樣直麵現實利益矛盾,積極化解社會人際衝突,進而奔向幸福快樂新生活這個重大人生選擇問題。
當在北京城裏的“潘曉”(潘禕、黃曉菊)們大聲呐喊“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的困惑時,我正值18歲的“春季”,剛剛懷著莫名孤寂和無限憧憬,從偏僻的豫西山村來到空曠大氣的太原城,步入“似真亦幻”的大學生活不到一年。
這種境況,雖然不至於有潘曉他們那種“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極端感覺,但是,改革開放初期劇烈變動的社會環境,強加給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內心深處的精神重壓,卻是完全相同的。從當時大的時代背景和特點來看,我這個正處於“農轉非”人生轉折點上的農村青年,所特有的沉重、幽怨、鬱悶、迷茫、焦慮和激憤,與自小就處於北京城市生活環境而生發出來的“潘曉困惑”,可以說是別無二致、靈犀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