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元成功路:與農村青年談人生選擇

吃青春飯不是問題,僅靠“青春”吃飯很有問題

字體:16+-

青年人要積極進取,要有內在的精神追求。如果擺正態度,再苦再累的工作和生活現實,你都會感到苦中有樂。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人還是要有點精神的。又說: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朝氣蓬勃。一個人要有點精神,而對於一個青年人來說,就更是要擁有不隻一點的精神追求。

回顧60多年共和國的世事民情演變,特別是青年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麵貌,我們可以從中折射性地看出,當代青年人在生活態度及工作價值判斷上,究竟麵臨的是怎樣一種困境和問題。

舊中國“一窮二白”,人們在專製製度下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勞動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是一種異化自己人性的苦難經曆,是一種“牛馬不如”的生存狀態。生活在這樣的情形下,不要說是“不滿”,那簡直是一種怒火中燒的“憤懣”,這種憤懣往往在忍無可忍時引發出熊熊燃燒的“革命烈火”。

新中國成立,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人”,由此激發出20世紀50年代那樣“大幹快上”、“戰天鬥地”的勞動熱情。後來,由於種種複雜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因素“曆史性”地耦合,廣大民眾再度陷入不幸。

在一係列“**”口號煽惑下,工作價值和人生意義曾一度被扭曲到荒謬絕倫的地步。於是,“積極性”變成“消極性”,整個社會在一片“虛張聲勢”的虛假繁榮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核心的農村土地改革,真正使廣大農民有“一夜之間就到了共產主義”的感覺,一時間新的“勞動熱情”被極大調動起來,經商做工、勞動致富再次形成一種“轟轟烈烈”的全民運動。但是,經過幾年的忙活,不少人突然感覺迷失了生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