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從傳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廣大農村青年也在打工生涯中艱難地進行著從農村勞動者到城市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任何語言都有特定的語境,而且對不同的人,由於人生閱曆和生活體驗的差異性,同一詞語各人理解的含義也有很大不同。
用一句比較“文氣”的話來說就是:語言文字是特定曆史階段人們社會交往活動的工具,因此任何詞語其實都具有強烈的“時代”印跡。就拿“工作”一詞來說吧,如果“曆史地”看,它可以說是傳統“勞動”的一種現代表達。
在傳統社會話語體係中,人們說到“勞動”,很多時候更多地強調身體或精神的煎熬,尤其是指農奴時代的“苦役”,它可以說是前工業社會廣大民眾現實勞作狀態的“詞語寫真”;而“工作”則與工業化時代的“做工”直接相關,在現代社會,特別是走向“後工業化”的當今社會,人們一般不說自己“去勞動”,習慣而流行的說法是“去工作”。這種關於“勞動”與“工作”語境含義的理解,也許沒有普遍性,但至少與我個人的人生體驗和生活經驗是相吻合的。
在人類曆史上,原始社會人的勞動還處於“蒙昧初開”的低下水平,往往與生物界捕食性活動“自然一體化”,難分彼此。在前工業化社會,勞動與生活往往是融為一體的。其情景,正如《西遊記》裏美猴王訪賢問道時,遇到那個樵夫所唱山歌描述的。樵夫一生命苦,每天為了茶飯忙碌,還要供養年邁老母,無暇休閑修行。為幫他解悶,神仙編歌一首,歌中唱道: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穀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蒼徑秋高,對月枕鬆根,一覺天明。
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
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