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展覽背後的深層原因是觀眾發現動手型展品比傳統博物館的靜態展示更有吸引力、更好玩。觀眾參觀動手型展覽的數量上升,而且他們參觀後的熱烈反響已證實了這一點。如果互動博物館與科學中心成功的標誌之一是使觀眾獲得愉悅,那麽無疑它們的目標已達到了。然而,事情並非那麽簡單,因為動手型博物館與科學中心還有教育的目的。理查德·格列高利曾說:“科學中心的蓬勃發展表明很大一部分來自各個年齡層的英國公眾都覺得直接探索科學的方式來得更有趣。”這一觀點毋庸置疑,但同時理查德·格列高利也考慮道:“雖然動手的經驗非常有效而且重要,但是通過觀看物體以及動手操作並不能充分保證達到科學理解的目的。”[1]
科學中心裏的科學普及在應對公眾對科學的疏離方麵是成功的,但是科學中心是否隻讓觀眾學到了表麵的科學概念和事實,或者科學中心事實上還加深了對科學概念的誤解,這些問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2]爭議的問題諸如:“他們真的是在學習還是僅僅隻是在玩耍?”理查德·格列高利以及其他學者都在擔心科學中心也許會使科學泛化,給人誤導,以為科學探索能立見成效,很快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真實的科學探索曆程卻是緩慢、冗繁且不那麽輝煌的。互動運動的支持者們卻認為如果觀眾能玩得開心,那就更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他們還認為觀眾如果能帶著對科學探索的熱情離開,那便也是一種收獲。[3]於是,問題就顛倒過來了,即變成:“觀眾真的隻是在玩嗎,還是他們隻不過是在學習呢?”
本章考察“人們能在玩樂中更好的學習”這一假設背後的學習理論,並從已有研究中尋找證據,考察有多少觀眾從動手型展品中實際上學到了知識。觀眾能在參觀後獲得某些理解或知識(認知學習)方麵的改變嗎?互動展品的首要作用是改變觀眾的態度(情感學習)嗎?互動展覽會傳遞錯誤的信息或者是有傾向性地傳遞信息嗎?互動型科學中心與互動型博物館中的學習有什麽不一樣?什麽樣的要素最能在科學中心中鼓勵主動的學習——或用理查德·格列高利的話說就是將動手變為動腦?為回答這些問題,就有必要考察觀眾個體在博物館中的行為表現(個人語境),進一步考察群體行為和學習(社會語境)以及空間設計如何影響學習環境(物理語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