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燈塔的光:一個世紀的回聲

無解的音樂亂局

字體:16+-

中國人對俄羅斯音樂有著天然的偏愛。一百年來,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的旋律為幾代人所熟悉,那種隨時彌漫開來的憂傷總讓人難以釋懷。到了肖斯塔科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在鐵幕的高壓之下多了一些黑色的譏誚與反諷。而他們的下一代作曲家,像古拜杜麗娜、施尼特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一代人的音樂與上兩代人不同,一是多了孤獨與內省,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回歸了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苦役的出發地;加上複雜的身世背景與開闊的文化視野,他們有了更加自由的創作維度。

誰是施尼特克

施尼特克(Schnittke,1934—1998)擁有德意誌、俄羅斯和猶太人血統,曾師從肖斯塔科維奇,在蘇聯長期不受重視。20世紀70年代,施尼特克嚐試用先鋒派的技巧進行創作,有人戲稱這些戲劇性和諷刺性的風格是“走私進蘇聯的節拍和音符”。施尼特克的作品屢遭禁演,生活困苦不堪,直到1989年才有好轉。那年施尼特克籌劃了四年之久的音樂節在瑞典舉行,俄羅斯指揮家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帶領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演奏了三十多部施尼特克的作品,使得世界真正了解並認識到他在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如今他被認為是繼肖斯塔科維奇之後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

最早接觸到施尼特克的作品是在1996年前後,那之前聽得更多的是肖斯塔科維奇。1998年,重病纏身的施尼特克在嚴重中風後故去。2003年我去莫斯科新處女公墓拜謁肖斯塔科維奇的墓地時,才聽說他也安葬在這裏。可惜陪同的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又不識俄文,未能如願瞻仰。他一生創作了十部交響曲,其中1974年完成的《第一交響曲》最受關注;而他23歲時寫的《0號交響曲》似乎沒有引起多大反響,風格上明顯是肖斯塔科維奇和米亞科夫斯基的混搭,雖然模仿的痕跡偏重,不像肖斯塔科維奇的少作那麽意氣風發,但水準大體不差。首演在莫斯科,當時兩位導師就坐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