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小提琴家卡爾·弗萊什在他的自傳《弦歌生涯》中寫道,他的出生地匈牙利的維塞爾堡小鎮,雖然隻有6000人,但方圓50公裏內一度誕生了海頓、李斯特、尼基什、李希特、多南伊、莫肖伊等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和指揮家,如此多產音樂家的土地自然讓匈牙利人驕傲。弗萊什回憶,小的時候偶然給做醫生的父親在手術台旁當幫手,搶救的居然是個唱小夜曲而被情敵刺傷了肚子的小夥子,連手術台也和音樂緊密相連啊。可見音樂之於匈牙利人的生活是多麽不可或缺。這樣看來,上海世博會匈牙利館傾“一國之精神”做兩張唱片來彰顯自己音樂之邦的實力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其他音樂大國雖然不在少數,但似乎對音樂的重視程度都不夠。奧地利館、德國館、俄羅斯館並沒有音樂的到場,或許他們要表達的元素太多吧。波蘭館日如願舉行了肖邦音樂演奏會,但他們館內擺放的唱片卻是德國公司出品的;葡萄牙館“法多”唱片盡管很多,單張的、雙張的,還有八張一套的,卻叫人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唯獨匈牙利精挑細選了兩張唱片,做成了紙套環保裝。其中一張是民歌,另外一張是交響樂作品。錄音、製作則是匈牙利國家愛樂樂團的正統人馬,藝術總監是匈牙利大名鼎鼎的鋼琴家科切什,以及在歐洲非常出名的民間藝術家。麵對這樣的民族,把音樂作為國家的名片也好,標簽也好,象征也好,除了敬佩,你還能說什麽呢?
悲喜交加的恰爾達什
多瑙河從西歐德國南部的黑森林向東蜿蜒而行,流淌到中歐時突然由北向南縱貫匈牙利,形成一望無際的大草原。1956年匈牙利革命失敗後出逃的匈牙利人保羅·倫德凡(Paul Lendvai)在《匈牙利人》一書中寫道,從公元899年開始,馬紮爾人——流落到歐洲的一支匈奴人這麽稱呼自己——**了整個歐洲達半個世紀之久。旋風般剽悍的騎兵從東方突入德國、意大利北部和法國的土地。當時一句虔誠的禱文哀告道:“主啊,把我們從匈奴人的弓箭下帶走吧。”可見所到之處的驚恐狀及馬紮爾人禍害之深。《羅蘭之歌》稱他們為“撒旦的後代”不是沒有道理的。風雲突變,公元9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大帝在奧格斯堡附近的萊希河平原,取得了對馬紮爾人的決定性勝利。被打敗的馬紮爾人竟然留下來開始創建自己的家園。他們在喀爾巴阡山盆地和其他遷徙的民族包括芬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及吉卜賽人一起定居下來,幾百乃至上千年,種族的融合將匈牙利的文化帶入一個多元的境界。漫長曆史的演進和諸多事件的發生,也讓匈牙利成為民謠音樂的匯集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