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卉群
少數民族電影是中國電影圖景中的重要景觀,新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年間,由國家主導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影片,如《冰山上的來客》《阿詩瑪》《五朵金花》《劉三姐》《蘆笙戀歌》等,重點宣傳國家少數民族政策,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建設,並構成了反特片、音樂片等電影類型片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階段是“**”結束後至2000年前後,以第四代和第五代電影人為主,攝製了《青春祭》《盜馬賊》《獵場紮撒》等影片,少數民族題材或者結合上山下鄉知青一代的“**”創痕,或者成為追尋民族原生形態生命力的根源,契合反思與尋根的時代精神;第三階段是21世紀開始至今,電影生態、創作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不再是少數民族政策的宣傳工具,而是成為電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舊有的反特片類型和民間傳說、工農業建設等題材不再具有延續性;反思與尋根主題,也不再受電影創作者追捧,這使得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幾乎失去了院線競爭力,以及贏得主流觀眾關注的能力。
電影創作格局與生態的轉變,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使得一批少數民族導演得以破繭而出,進入電影業界,萬瑪才旦、哈斯朝魯等導演拍攝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比如《靜靜的瑪尼石》《唐卡》等,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關注。這兩位導演,也不約而同,嚐試挑戰少數民族史詩曆史題材,萬瑪才旦在創作《格薩爾王傳》,哈斯朝魯創作了以鐵木真為題材的魔幻片《戰神紀》,努力將少數民族電影與主流電影工業加以融合。
本人擔任了哈斯朝魯導演的電影《唐卡》的獨立編劇,以及魔幻片《戰神紀》的聯合編劇及策劃,因此,筆者對這兩部不同方向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有著切身的體驗,試圖以此為例證,嚐試探索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應對挑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