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

第一編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

字體:16+-

以世界為背景認知自己:也談影響力的生成

陸建德

我首先要向黃會林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非常榮幸受邀參加這次會議。

聽了前麵幾位的發言以後,深感我們可以不斷豐富我們的話題。剛才麥克雷先生講到,有一段時期拉丁文對中國文字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現在講中國文化,要意識到它有漫長複雜的曆史,它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發展變化的,雜糅多元的。自新文化運動開始,很多中國人提出要改造中國文字,魯迅也有類似主張,他當時學世界語。1949年以後我們成立了文字改造委員會,還出台了簡化漢字的方案。我們現在用的中文就是簡體字。我們的拚音體係對學習漢語幫助非常大,我們用了拉丁字母,全國發音就統一了,普通話不同於原來的官話。我想強調,在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發展變化的觀點,這是特別重要的。我們並不是自古以來以不變應萬變,我們的文字和文化是變化的。

現在講中國影響力,黃會林教授剛才講首先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不管人家怎麽評論。但是現在是不是有一種“影響的焦慮”?美國著名批評家布魯姆說,每一代作家都是受到前人影響的,他們寫作的時候經常希望抵製和抹殺前人的影響,從這方麵說,確實存在影響的焦慮。我們現在的“影響的焦慮”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仿佛特別關心這一點:我們有影響力嗎?過分關心自己的影響力是不夠自信的表現,我們不必為自己的影響力產生焦慮。

一個人投入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徹底忘掉自己,這是可敬的。這樣的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問:我有影響力嗎?如果有人老是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影響力,我隻能對他笑笑表示同情。我們應該看看中國曆史上,我們的文化實際上發生了如何巨大的變化。現在老在講中國文化怎麽走向世界,但是要防止一種態度,一種本質主義的態度——我們的文化一直就是這樣的,它有一個最基本的本質,永遠不變。我覺得這個態度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是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看早期文化,先秦文化就把複仇看得特別重要,或者家庭血緣關係特別重要。有一些複仇的故事家喻戶曉,比如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的國家觀念是很淡的,當時的遊士並沒有覺得一定要忠於自己出生地的政權。《趙氏孤兒》最後的結局是一個悲劇的重複,趙氏孤兒在程嬰的保護下沒有被殺,但是他活下來以後做的是什麽?他把當時迫害他家族的人滅族,這又會造成新的悲劇,結尾留下了巨大的遺憾,或者說道德缺陷。這種殺來殺去的血腥故事我們要不要反思?《趙氏孤兒》在國外有幾種改編本,都比原本強,結尾對我們非常重要。循環式的複仇故事缺少道德的升華。到了晚清的時候,中國有識之士特別善於從其他文化吸取養料反觀自己的文化,這是我想特別強調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自己是在中國文化之中,同時要有一種批判性地反觀自己的能力。就像法國的散文家蒙田所說的,他經常跟自己對話,他說自己有時候要像一個鄰居(或陌生人)那樣觀察自己,跟自己對話。自己跟自己不能黏合得太緊,不能有一種自戀的傾向。他跟自己的對話誠實而幽默,展現出來的內心世界就特別豐富。如果一個人不跟自己對話,隻會唱自己的讚歌,一直讚揚自己怎麽怎麽好,那麽我得說他心理上還不成熟。我們不要老是想著:“我有影響嗎?”大家應該積極投入自己應做的事情,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