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民營電影企業是中國電影製片業的主力大軍、中堅力量,不僅承擔起了電影在中國勃興和發展的重任,更積極探索了中國電影美學風格的多種可能。電影無論是作為藝術、商品,還是產業的各種形態,在民營企業的操控和引導之下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1949年以後,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語境造成了民營企業在中國電影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缺席。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電影改革的浪潮又將民營企業重新推上了電影的舞台。21世紀以來,民營影視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步改善,2002年的《電影管理條例》、2003年的《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2004年的《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等政策條例的一個共同精神,即是降低民營資本進入電影產業的準入門檻,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的製片、發行、放映等環節。與此同時,無論是電影產量、銀幕數量,還是觀影人次、票房收入都在逐年增長,中國電影市場得到全麵複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民營影視企業發展勢頭相當迅猛,憑借著在製度、資本、人才、技術等多方麵的優勢,迅速在業界站穩腳跟,並全麵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商業大片時代。
到2005年,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跌宕起伏的一百年。在這一年,國家對於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的鼓勵和支持再次凸顯,國務院直接出台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幹決定》,該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院和電影院線……允許非公有資本投資參股電影製作發行放映領域的國有文化企業。”這一係列相關政策的出台為更多民營企業進軍影視行業掃清了障礙,各類大小民營影視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大量、迅速地出現。此時,華誼兄弟已經投拍了超過10部電影,其中包括5部馮小剛電影,初步樹立起了“賀歲電影”的品牌,企業也從早年的廣告行業成功轉向影視製作業,並得以在眾多的民營影視企業中聲名鵲起。也是到這一年,新畫麵影業公司已經成功投拍了7部張藝謀的電影,並成功營銷了《英雄》、《十麵埋伏》兩部大片,亦發展成民營影視企業中的突出品牌。如此看來,在這一年才剛剛成立的橙天娛樂顯然沒有在時間上搶得先機。然而,公司在接下來的發展速度卻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