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具有非凡判斷力和想象力的電影投資人張偉平,和有著良好藝術感受與表現能力的電影導演張藝謀,他們形成的產業化視野與獨具一格的“組合”,本身就是新畫麵最大的成就。兩人對於電影藝術和電影市場的準確判斷是決定新畫麵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兩人宛如“電影生產者”與“電影推銷員”的黃金組合,讓“新畫麵”實現了無數次商業與藝術的良性循環,也為中國電影市場貢獻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友情、利益,不一定會保證往更好的方向走,但是,打造精致電影的創作態度、經營理念和共同的電影追求,造就了“二張”在新畫麵這些年合作的自由與樂趣。
(一)關係最微妙的製片與導演
電影運作中,張偉平和張藝謀的身份正對應著一部影片製作中至關重要的製片人與導演。這是一種劍拔弩張而又利益相連的複雜而微妙的關係。20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導演處於製片人的絕對控製之下,製片人的觀念和想法非常重要,每部影片的預算與投資都由製片人控製和把關。影史上的“好萊塢黃金時期”,遵循的是“製片人中心製”。好萊塢認為製片人是最能夠把握市場與藝術平衡之間的關係的。如果製片人和導演能夠彼此理解,相互信任,則會為影片帶來最理想的創作空間。
多年來,“二張”相互理解、共同進退的和諧程度,著實令不少人吃驚。首先張藝謀作為導演能夠站在電影投資的商業角度考慮,對製片人有著充分的理解。“一個投資人找到導演來投資,他的第一個目的常常是商業角度的,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商言商。……投資人投資項目,導演拿著劇本找錢,驅動大家走到一起的初衷常常是功利的商業利益的考慮。”[1]同時,他也能客觀地看待電影的商業性問題,他甚至認為一部電影成功的商業運作是最重要的。“搞藝術的願意說電影是藝術,政府更注重電影的宣傳功能,觀眾覺得電影是娛樂,每一個層麵注重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定義電影到底是什麽,但是它首先是商品。……對於一個電影,人們對它所要求的諸多功能每人關心的不一樣。但最終要看多少人看,在多少家影院放映,有多大的影響,這是由商業運作的規律決定的。”[2]導演張藝謀早在2000年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采訪時,便有了這樣清晰的市場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