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二、民營電影公司的業態整合特征

字體:16+-

從以上幾個民營電影公司的實踐來看,這些公司似乎有著許多相似和共通之處。例如這些公司基本上都注重創新思維與路徑的拓展,都是半路出家,沒有僅僅為投資電影而投資電影的。而且這些公司都有其他產業作為依托,“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當然,這也是對電影業和政策穩定性信心不足的表現。

有許多民營電影公司首先考慮投資的便是電影製作,很多公司轉入電影業首先試水的往往是參與電影創作。電影創作是電影業的重中之重,好的影片才是高票房的保證。但是,投資製片業也隻是民營公司產業鏈上的第一個環節。通常來說,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50%歸電影院,40%歸電影製片及發行方,餘下的10%歸院線公司所有。[1]也就是說,抓住了製片這一產業鏈條上的第一環,意味著隻分成了一部電影全部利潤的不到40%。所以,很多稍有實力的民營電影公司也會把目光投向利潤豐厚的電影院線建設。以電影發行起家的博納公司老總於冬深諳此道,其在2007年投資17部電影,2008年投資16部電影,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投資出品量上升到20部之後,於冬開始了他的影院和院線建設。博納旗下的影院已陸續增加,在三到五年內,公司還將投資三億至五億元建成多家星級影院。華誼兄弟也開始逐步建設影院。2010年6月,華誼兄弟旗下的第一家影院——重慶百聯上海城影院已經開業,新影聯·華誼兄弟影院也在北京相繼營業。作為博納影業和華誼兄弟這樣資金相對雄厚的民營電影公司,開辟院線之路是使公司快速晉級的不二法門。擁有了電影製片發行的主動權,再收攏電影院和院線的利潤,那麽民營電影公司就幾乎能夠囊括電影產業鏈條上所有的利益,而不再是在電影生物鏈中孤立存在。

從實際操作角度來說,抓住電影產業的全部環節也並不能給電影公司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許多民營電影公司,特別是資金相對雄厚的民營公司,把更多資金都轉而投向投資回報風險係數相對較低的行業。以華誼兄弟為例,電視劇行業就是一個較為穩定的利潤來源。目前,中國年產電視劇四萬集,而華誼的目標是每年投拍600集。作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平台,主要的任務就是將一些零散的有能力的製作公司集合起來。華誼成立了10個工作室,這些工作室有著獨立的發行人、製片人機製,能夠使這些導演既能較為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又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然後通過華誼兄弟這個優勢平台,更便捷地向電視台推銷其生產的作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