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二、中小城市的電影消費評估

字體:16+-

(一)市場容量

2010年前後,新一輪的影院投資熱潮興起,資本紮堆聚集的區域從一線大城市轉向了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地級市、縣級市,甚至包括萬達在內的星牌院線也調整投資導向,著力搶占新鮮的市場商機。對此,一方麵,人們可以解讀為投資者對於繼續挖掘大城市影院市場空間持並不特別樂觀的態度,而另一方麵,中小城市在經濟文化領域對開發資本的強烈訴求也讓院線投資者們預感到了無限的生機。

那麽,對於投資者而言,中小城市究竟可以提供多大的市場空間呢?在我國,非農人口在50萬人以下的城市都被視為中小城市,目前這樣的中小城市約計2160個,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地區行政麵積達92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96.57%;人口9.98億,占全國人口的75.2%;經濟總量達到16.61萬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5.23%。如此廣闊的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卻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空間,這幾乎與意大利經濟學家帕雷托的二八定律相仿,即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隻擁有20%的社會財富。80%人口區域擁有的文化娛樂設施(影院)還不到20%!這種不平衡的現狀與結果無處不在,觸目可及。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範本,它倡導著流行與消費,電影院消費也不例外,集中體現著城市文化的蔓延與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在這個層麵,中小城市確實與大城市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們也許一時無力去打破這種二八比例的不平衡,但至少可以在廣大的中小城市中探尋比現在更多的市場空間。這不僅是民營企業經濟回報的需要,更是那些大城市以外的廣大電影觀眾文化與消費的需要。

我國的電影市場,可以根據其建設規模和市場回報大致分為三個等級,簡單說來即主流院線為主導的一級市場、農村電影放映為主導的三級電影市場以及夾在二者之間的二級電影市場。這三個梯次的劃分,實際上也代表了中國目前電影業的消費水平、消費區域和放映形式的基本劃分。主流院線市場,占有超過80%的電影消費力,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大型城市,享有最先進的電影放映設備以及高端的影院配套服務設施;農村電影市場,收益來源於政府購買的電影服務及相關映前廣告收入,其在近年來國家對其大力扶植之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而二級電影市場覆蓋的大部分區域為中小城市,屬於大城市和農村的過渡區域,甚至西部地區個別大城市的電影市場也萎縮至這一級的水平中,有350座人口在100萬左右的中等城市以及縣級城市基本上沒有影院[1],大部分影院被荒廢、擱置,日益形成了非常尷尬的市場表現。所以說,這一市場空間事實上也涵蓋了廣大的地級市、縣城、縣級市以及城市社區、大學校園、眾多廠礦企業的固定文化場所等,這些都應作為二級市場發展的主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