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體製下的電影市場有著不同的體係和表征,伴隨著經濟主體的不斷變化和豐富,參與電影投資已經不再是各大國有電影製片廠的特權。21世紀初,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穩固和繁榮,中國電影業從20世紀末期的生存危機裏吸納開放的思維,改變觀念,革新經營理念,調整生產結構,積極尋求中國電影的自救之路。
2001年12月12日,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修改後的《電影管理條例》,其中明確規定了“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攝製電影片”。這一政策降低了電影的準入門檻,將民營電影公司納入投資主體,並給予其攝製影片的權利。這極大地鼓勵了民營電影公司的生產熱情,使得華誼兄弟、新畫麵等公司先後崛起,在國內電影市場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這些公司往往具有較為強勁的實力,獨立出資、投拍的作品也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奠定了一定的品牌地位。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多家公司合作投資、拍攝影片,降低了每家公司投資的風險。這對資金的周轉和再投入有利,同時也能讓更多的公司參與到優質的電影生產中,積極競爭,強強聯合。2001年12月18日,原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製的實施細則》,就實施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製做出具體規定: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製片單位直接向院線公司供片。這兩項管理條例頒布後,電影作為文化事業的體製改革悄然開啟,新的電影產業的市場化訴求,融入了民營資本參與的從製片到發行、放映的整個過程,國內電影業有了新的推手,主角濃墨裝扮,出場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