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狹義創業
狹義的創業定義為“創建一個新企業的過程”。新創建一個企業一般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方麵的條件:企業的創辦必須符合法定的程序;企業能夠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新創企業需要確定適合於產品或服務的營銷模式;新創企業需要一個創業團隊,並能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技術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
(二)廣義創業
廣義的創業定義為“創造新的事業的過程”。換言之,所有創造新的事業的過程都是創業。無論是創建新企業、企業內部創業,還是在工作崗位上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發現機會、整合資源實現自己的價值和抱負,都可以稱為創業。所以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創業主體既包括營利性組織,也包括非營利組織;既包括政府設置的部門和機構,也包括非政府組織;既包括大型的事業,也包括小規模的個人或家庭事業。
擴展閱讀
袁隆平的事業
即使一個人並不打算去實踐狹義的創業,但擁有創業者所具備的素質卻一樣可以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受益良多,實現廣義的創業。
袁隆平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他所開創的事業同樣波瀾壯闊,不亞於任何一位在商場跌宕起伏的企業家。從他的敢為天下先,他的執著不懈以及他對社會責任擔當的“創業精神”中,可以領悟到他的“創業”與“職業發展”二者間的關係。
向權威理論的挑戰
目睹了20世紀60年代初那場席卷全國的饑餓所造成的瘡痍,風華正茂的袁隆平毅然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終身追求,開始了自己的農業研究之路。研究之初,由於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壟斷著學術界,袁隆平希望從中找到突破。可是很快,袁隆平通過“月光花”與紅薯嫁接實驗的失敗開始懷疑“無性雜交”學說的正確性。也是在當時,西方遺傳學進入分子水平,DNA螺旋結構於1958年獲得諾貝爾獎。這使袁隆平認識到,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無性雜交是一條行不通的路。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為了獲得研究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與科研小組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2個春秋的觀察,他於1966年將自己積累的數據發表於《科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