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家教育部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強調:“從2008年起全國普通高校將全麵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所有高校都要開設就業指導必選課或選修課,各高校需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明確列入教學計劃,現階段作為高校必修課或選修課開設,經過3-5年的完善後全部過渡到必修課”。經過若幹年的積極探索,高校就業指導課建設取得很大成績,課程體係、課程內容日益完善和豐富,在就業政策講解、求職技巧運用等方麵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但是,隨著職業發展向兩端延伸、市場需求向多元化發展、供求信息趨向快捷化的變化,就業指導課的實效性、針對性顯得不夠突出,其教材的指導作用不夠明顯。第一,教學內容單一,僅限於就業政策分析、傳授就業技巧,對職業規劃和事業發展問題缺乏係統指導,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安排在大學三年級或四年級;第二,教育狀態粗放,就業指導課一般處於臨陣磨槍狀態,對其重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第三,專注共性,忽略個性,在授課時多采用集中灌輸式教學,缺乏針對大學生個體特點和專業特點的分類指導;第四,缺少與社會的有機結合,課程內容偏重理論講授,缺乏實際演練,注重知識技能訓練,忽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課程效果與社會所期盼的應用能力水平不相符,新興行業對人才的新需求與傳統專業的培養目標亦缺乏有效溝通。
當前,大學生就業麵臨的環境和政策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就業形勢麵臨嚴峻挑戰。第一,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的實施對畢業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之還有較大的差距,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越來越高的創新型人才的需要。第二,畢業生規模持續走高與有效崗位供給數量日益減少的矛盾突出。自2003年第一批擴招的本科生畢業開始,我國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呈快速上升趨勢,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27萬。而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速趨緩,社會提供的有效需求崗位明顯減少。第三,就業市場的結構錯位、畢業生能力與崗位需求的不匹配以及供需雙方的意願性錯位導致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隨著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加劇,人才市場出現“紡錘形”結構性失衡,即高端的管理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實用技術人才供不應求,導致“有人無崗、有崗無人”的人職不匹配怪圈。第四,大學生缺乏對就業的正確認識與理性思考,對就業地區、就業行業、就業單位性質以及就業崗位的選擇傾向趨同、盲從、從眾特征,自我定位不清,對自己想做什麽和能做什麽缺乏清楚認識,也缺乏明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