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和波斯戰爭後,波斯帝國走過了它向上發展的巔峰時期,再也沒有了過去那種四處用兵,攻城略地的銳氣。當年居魯士、岡比西斯和大流士時期那種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的氣勢再也沒有了。雖然它滅亡希臘的野心不死,但卻再也無力派出大軍去遠征了。而且它內部的各種矛盾,包括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日益公開化、激化,波斯帝國的腐朽性日益暴露(色諾芬在其《長征記》中有所揭露)。但是,波斯帝國也不是弱不禁風,因為,在此之後,它不僅還征服過一些地方,而且在希波關係上也並不都是退居守勢,相反,它利用希臘各城邦的矛盾,縱橫杯葛,為自己撈取好處。
公元前449年,卡裏阿斯和約的簽訂結束了希波戰爭。在希波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時期裏,雙方的關係還是很緊張的。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一世希望這種和平能維持下去,不願擾亂新近取得的和平。所以,公元前440年,波斯帝國的呂底亞行省總督皮紹特涅斯(Pissouthnes)曾支持過薩摩斯反對雅典,不過他派遣腓尼基艦隊去救援他們的企圖沒能實現。而且波斯帝國的行省總督和希臘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緊張的,因為這些總督在征集賦稅時可能遇到了來自希臘人的幹擾。
在這一時期,波斯帝國和希臘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說,呈現出複雜的情況。即一方麵,希臘人對波斯帝國懷有仇恨的心理,但另一方麵,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矛盾也很深,而且由來已久,它們都想成為希臘的霸主,但卻勢均力敵。它們都無暇同波斯人鬥爭,而且它們還想借助波斯人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稱霸希臘的目的。而波斯人也想利用它們的矛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波斯人采用的是賄買的方法,即用黃金去賄買希臘的政治家,賄買個別的希臘城邦,來實現自己通過戰爭沒有達到的目的,用大量的波斯黃金有效地去促進希臘的分裂。實際上,這種賄買政策早在薛西斯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例如,修昔底德就曾說到斯巴達人波桑尼阿斯和波斯人之間的關係,並引用了薛西斯給斯巴達人波桑尼阿斯的信來說明問題。薛西斯的信說: